二七学生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bàn ]

读音:bàn

拼音:ban

简繁:半

五笔:UFK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UFK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FQ

结构:独体

郑码:UB

四角:90500

区位:1675

统一码:534A

异体字:

英汉互译:half

笔顺:点、撇、横、横、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75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半姓的来源

半姓主要源自:芈姓。

半姓半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熊氏之后,属于以姓氏字讹形为氏。半氏是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按史籍《风俗通》的记载,半氏的始祖斗斑,亦称斗班,是楚国的公族。据史书《东周列国志》记载:“南方之国曰楚,芈姓,子爵。也自频项帝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臼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祝融。生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为夏伯,汤伐架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后灭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墟,为商伯,商未始亡。四曰会人,妩姓,封于郑墟小五曰安,曹姓,封于邪墟。六曰季连,芈姓,乃季连之苗裔。有名胄熊者,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后世以熊为氏。”其后有半氏。该支半氏一族,为楚武王熊通(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之兄熊旬(芈蚡冒)之后裔讹改,熊旬后来为弟弟熊通所杀。

在熊通篡位杀兄长、侄儿之时,熊旬的家族中有脱逃了熊通的无情灭杀者,其后裔子孙简改原姓“芈”为“半”,称半氏,但读音仍作mǐ(ㄇㄧˇ)。

半姓半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之后裔斗班,属于以谐音简改字为氏。楚若敖有个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有个儿子名叫斗谷於菟。相传,斗谷於菟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而荆楚一带称斑纹就是“斗”或“斑”,因此又称其为“斗班”。又因斗谷於菟的封地在申邑(今上海),因此又称其为“申公斗班”。斗伯比另有个儿子名叫子文。楚成王芈頵(熊恽)在(公元前671)即位之时只有九岁,他的叔叔令尹子元虽然没伸手夺侄子的江山,但一直把持着侄子楚成王的朝政,十分霸道,犹如太上皇,小孩子楚成王拿他一点办法没有。为此,在周惠王姬阆十三年(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申公斗班杀了令尹子元,请自己的侄儿子文继为令尹,史称令尹子文。令尹子文执政之后,亦称令尹阙班,他开始大力整顿楚国内政,成为楚成王执政时期(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的楚国上卿,他“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被罢免),无愠色。”“阙”,本义是指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阁楼,例如“宫阙”就是。后广泛用来表征帝王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即如是。“阙班”,就是说令尹子文是当时楚成王最亲信之臣,因此能常立阙下。在斗班、阙班的后裔子孙中,都有用先族名号中的“斑”、“斗”为姓氏者,称斑氏、斗氏。春秋战国时期,“班”和“斑”两字同音通假互用,因此后有人将姓氏简笔改写成“班”氏。

在该支班氏后人中,有以谐音字“半”简改为姓氏者,称半氏,读音依然作bān(ㄅㄢ)。该支半氏实际上就是班氏、或斑氏,与其同宗同族。半氏族人大多尊奉斗班(斗谷於菟)、或阙班(令尹子文)为得姓始祖。

半姓半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阙班,属于以先祖名字简改字为氏。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官称中有“班台”之号。但它不是具体的官爵称谓,而是当时的人们以司马、司空、司徒为“朝堂三台”,故以“班台”来称呼这三司,后用来泛称朝官。在历代司马、司空、司徒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称之号中的“班”为姓氏者,称班氏。

在该支班氏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谐音“半”字简改为姓氏者,称半氏,读音依然作bān(ㄅㄢ),实际上亦是班氏。该支班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半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汉族姓氏,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扶风、黎阳为郡望,人数非常稀少,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正定县一带。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汉书堂:汉朝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一、b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朔州、介休,湖南之芷江,浙江之余姚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初见於《姓苑》。

二、pàn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一音bàn,乃现行姓氏。见该条。

三、

半姓分布:云南德宏、浙江余姚等地均有此姓。

半姓起源:

1、见《姓苑》。

2、宋时王安石异名半山,其后或有以为姓,如稷姓、鹤姓之类。或以地名为氏。

3、傣族姓。

变化:一作伴。

半姓历史名人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汉书堂:汉朝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一、b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朔州、介休,湖南之芷江,浙江之余姚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初见於《姓苑》。

二、pàn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一音bàn,乃现行姓氏。见该条。

三、

半姓分布:云南德宏、浙江余姚等地均有此姓。

半姓起源:

1、见《姓苑》。

2、宋时王安石异名半山,其后或有以为姓,如稷姓、鹤姓之类。或以地名为氏。

3、傣族姓。

变化:一作伴。

姓氏源流

一、b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朔州、介休,湖南之芷江,浙江之余姚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初见於《姓苑》。

二、pàn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一音bàn,乃现行姓氏。见该条。

三、

半姓分布:云南德宏、浙江余姚等地均有此姓。

半姓起源:

1、见《姓苑》。

2、宋时王安石异名半山,其后或有以为姓,如稷姓、鹤姓之类。或以地名为氏。

3、傣族姓。

变化:一作伴。

堂号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汉书堂:汉朝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一、b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朔州、介休,湖南之芷江,浙江之余姚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初见於《姓苑》。

二、pàn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一音bàn,乃现行姓氏。见该条。

三、

半姓分布:云南德宏、浙江余姚等地均有此姓。

半姓起源:

1、见《姓苑》。

2、宋时王安石异名半山,其后或有以为姓,如稷姓、鹤姓之类。或以地名为氏。

3、傣族姓。

变化:一作伴。

[ 半 ]的同部首字 - [ 丶 ]

[ 半 ]字的同笔画 - [ 5 ]


半姓,半姓怎么念,半姓的来源,半姓历史名人,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bjx/ban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