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ǎo ]
读音:bǎo
拼音:bao
简繁:葆
五笔:AWKS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AWKS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TORD
结构:上下
郑码:ENJF
四角:44294
区位:6165
统一码:8446
异体字:堡,?,?
英汉互译:reserve,preserve,conceal
笔顺:横、竖、竖、撇、竖、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14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葆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葆姓葆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官位旅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旅葆,是西周王朝乃至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建制中的一种官职称谓,在史籍《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为:“觜觿为虎首,主葆旅事。葆,菜也。野生曰旅”。旅葆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先锋官,不仅要探道开路,攻敌之先,而且要负责整个先锋部队的粮草采集,特别是军粮补给,因此,是整个军队中非常重要的官职。在周王朝的军制中,葆,原指蔬菜、饲料之类,后泛指军粮。与相应的秣食令不同者,是秣食令在整个战役种要负责不断供给全军各类军需,而旅葆只负责先锋部队的军需。由于先锋部队常能攻城略地,搜集战利,因此“葆”之一字,后又衍伸泛指所有各类的珍宝类物品,与“宝”通义。而先锋部队驻扎时的临时性防御体系,即称葆寨,与“堡寨”通义,亦是由旅葆率领部下予以构筑安扎。但“葆寨”又不同于“堡寨”,“堡寨”是永久性的军事防御体系,而“葆寨”则拔营即毁。
旅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葆氏、旅氏,世代相传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葆姓葆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后裔熊保,属于以先祖名字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姓解》记载:“葆姓,为保姓所改。”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后裔名熊保,其后代多以祖上名字“保”为姓氏,世代相传。秦王赵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夺取楚国十余城。秦王赵政不听老将军王翦以六十万大军全力攻楚的建议,遣李信、蒙武率军二十万攻楚。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武兵分两路深入楚国境地,企图围歼楚军。楚名将项燕隐蔽主力,寻隙反击。李信军未能捕捉楚军主力决战,回军与蒙武会师。楚军暗中尾随三昼夜,出其不意地攻击秦军,李信大败回师。秦王赵政遂复起用老将王翦为将。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军六十万,经陈(今河南淮阳)之南屯军,之后横扫平舆(今河南平舆)。楚国倾全力迎击秦军。王翦下死命令,让秦军坚守营垒,持重待机。楚军求战不能,回师东撤。王翦乘机挥军追击,大败楚军,杀项燕。秦军乘胜攻占城邑,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攻破楚国都城郢(今安徽寿县),俘虏楚国君主熊负刍,楚国灭亡,秦国卒平荆地置为郡、县。
灭国后的楚国公族子孙纷纷逃匿,躲避秦军的追杀,其中有保氏族人匿入茒草丛中得性命者,后将姓氏“保”加“艸”部首,改称葆氏、茒氏,以念茒草之德。“葆”、“茒”二氏同宗同源。
注:
茒草,就是在中国北纬30°以南地区普遍能见到的蕨类草本植物之一,今称凤尾蕨,底根相连,丛生密集,高可达两米,茎可编席,枝叶可作柴,其根茎可入药,药性甘温,可当伸筋草用,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的作用,明、清之际著名的中药外伤帖药“万应膏”中、后来的“狗皮膏”中、今天的“龙虎麝香膏”中,都有这味中药。这在典籍《清稗类钞》中有记载。
葆姓葆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葆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葆人,就是宝人,在古代,“宝”、“葆”二字同义通用,因此又称宝人,在两周时期专职掌管帝王国君的珍宝库藏,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至秦朝以后,改由三公中的丞相管辖。“三公”,就是太尉、丞相、御史。
在葆人(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葆人氏、或宝人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葆氏、宝氏,世代相传至今。
葆姓葆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宋朝时期孔子后裔,属于以为氏。孔宗愿,生卒年待考,字子庄,是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孙。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公元1038年),宋仁宗授孔宗愿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之爵,兼知县事。到了宋至和二年(公元1054年),孔宗愿任职集贤院,曾上书申明历朝历代对孔子及其嫡裔封号的混乱状况,议革唐朝以来的记载之误。宋仁宗甚有同感,欣然允之,并因此改封孔宗愿为衍圣公。自孔宗愿起,世上始有“衍圣公”之尊称,从此相沿至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正式废黜清朝世爵,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仍世袭。“衍圣公”尊号持续有八百八十一年整。
在孔宗愿的庶支后裔子孙以及家院姻亲族人中,有以先祖袭封为“文宣公”爵称之首封年号“宝元”为姓氏者,在古代,“宝”、“葆”二字同义通用,因此有称宝氏、或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葆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人口普查程序,多以吉州为郡望。
今北京市,陕西省的西安市,重庆市,辽宁省的鞍山市,湖北的武汉市、吉安市,台湾省的台中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福建省的三明市,广东省的中山市等地,均有葆市族人分布。
吉州:亦称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从其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时期,吉安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时期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周朝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古称“庐陵”。汉朝时期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孙吴国,孙吴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东汉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江西泰和)。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江西吉水)。东晋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唐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北宋朝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八县;元朝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九县。清朝初期沿明制;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九县一厅,直至清末。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二十一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中华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公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辛卯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戊申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己未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庚辰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区十县。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吉安堂。
一、葆bǎo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即保氏。”(按:保而为葆,当系分族;又,《中国姓氏大全》云:“一说即褒姓所改。”明代有葆光先,叶县人,正德中任高淳县训导。)
二、葆
葆姓分布:江苏启东有此姓。
葆姓起源:出自保氏。或由褒氏所改。
葆姓名人:
葆光生,明时河南叶县人,正德中任江苏高淳县训导。
葆姓古代名人
葆光先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正统年间高淳县训导。
吉州:亦称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从其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时期,吉安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时期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周朝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古称“庐陵”。汉朝时期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孙吴国,孙吴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东汉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江西泰和)。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江西吉水)。东晋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唐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北宋朝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八县;元朝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九县。清朝初期沿明制;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九县一厅,直至清末。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二十一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中华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公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辛卯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戊申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己未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庚辰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区十县。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吉安堂。
一、葆bǎo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即保氏。”(按:保而为葆,当系分族;又,《中国姓氏大全》云:“一说即褒姓所改。”明代有葆光先,叶县人,正德中任高淳县训导。)
二、葆
葆姓分布:江苏启东有此姓。
葆姓起源:出自保氏。或由褒氏所改。
葆姓名人:
葆光生,明时河南叶县人,正德中任江苏高淳县训导。
一、葆bǎo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即保氏。”(按:保而为葆,当系分族;又,《中国姓氏大全》云:“一说即褒姓所改。”明代有葆光先,叶县人,正德中任高淳县训导。)
二、葆
葆姓分布:江苏启东有此姓。
葆姓起源:出自保氏。或由褒氏所改。
葆姓名人:
葆光生,明时河南叶县人,正德中任江苏高淳县训导。
吉州:亦称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从其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时期,吉安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时期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周朝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古称“庐陵”。汉朝时期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孙吴国,孙吴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东汉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江西泰和)。西晋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江西吉水)。东晋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唐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北宋朝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八县;元朝元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九县。清朝初期沿明制;清朝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九县一厅,直至清末。中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中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二十一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中华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公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辛卯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戊申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己未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庚辰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区十县。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吉安堂。
一、葆bǎo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即保氏。”(按:保而为葆,当系分族;又,《中国姓氏大全》云:“一说即褒姓所改。”明代有葆光先,叶县人,正德中任高淳县训导。)
二、葆
葆姓分布:江苏启东有此姓。
葆姓起源:出自保氏。或由褒氏所改。
葆姓名人:
葆光生,明时河南叶县人,正德中任江苏高淳县训导。
其他姓氏
[ 葆 ]字的同音字 - [ bao ]
[ 葆 ]的同部首字 - [ 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