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èi ]
读音:bèi
拼音:bei
简繁:貝
五笔:MHNY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MHNY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BO
结构:独体
郑码:LOA
四角:77802
区位:1720
统一码:8D1D
异体字:貝,蛽
英汉互译:sea shell,money,currency
笔顺:竖、横折、撇、点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59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406 |
1995年 | 432 | 1987年 | 393 | 1982年 | 364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10 |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贝姓主要源自:姬姓。
贝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庶子姬奭后裔的封地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奭,就是西周初期著名的召公奭,在辅佐周武王灭了殷商之后,被封于燕国,都城在九州之一的蓟。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年纪还很小,只有十二岁,因此召公奭与周公旦一样,都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宗周继续辅佐周成王,成为辅政大臣。燕国传至召公奭的后裔召公康,赐封其支庶子孙食邑于巨鹿甘泉浿水流域,建立了郥国(今河北清河),为燕国的附庸国,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郥氏。由于人口稀少,其势不强,燕国与郥国境内实际上以北戎民族(山戎)居多。公元前七世纪,北戎民族乘郑、宋两国相争,齐、鲁两国合谋伐宋国之机,南下攻伐并逐渐蚕食燕、郑、齐诸国,燕桓侯被迫迁都至临易(今河北雄县)以躲避北戎民族的侵扰。
周惠王姬阆十三年(公元前664年),爆发了著名的北戎攻燕国之战,素来瘿弱的燕国一败涂地,燕庄公急忙向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求救。齐国当时在贤相管仲、鲍叔牙的大力辅佐下,国力鼎盛,兵强马壮。齐桓公同时也为了解决多年的戎扰,遂发兵攻伐北戎,在巨鹿一线击溃北戎,将北戎驱赶至太行山以北孤竹(今河北卢龙),挽救了救燕国。之后,齐桓公乘机占据了甘泉一带大片肥沃地区,吞灭了郥国。燕国君主燕庄公也无可奈何,为表示感谢救国之恩,还亲自送齐桓公出境。燕庄公也很机敏,有意违反诸侯礼法,将齐桓公送进了齐国境内五十里。齐桓公挟恩霸占了燕国的大片土地,也很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假惺惺地奉送给燕庄公五十里齐国的边荒之地,取名为燕留(今河北沧州),以示回愦。在占据了郥国之地后,齐桓公把甘泉改名为贝丘,成为了齐国的属邑。失国的郥国王族子民,遂去邑改姓氏为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贝氏正宗,皆以河北清河为郡望。
贝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康为得姓始祖。
贝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贝丘地区,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先秦时期,称贝丘之地,除了今河北省的清河与巨鹿以外,还有今山东省的博兴与临湽、江苏省的镇江、广东省的肇庆、朝鲜的清川江等地,皆古称浿水、浿丘等,其地住民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浿氏,后省文简化为贝氏。
显然,贝氏有源起“浿”之地名者,多支多源,不可一论。
贝姓起源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贝氏等。该支贝氏鼻祖为洪鄂绰·贝和纳,满洲正白旗人,原任护军参领,后赞誉安抚西藏,功授世袭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黄佳氏,满语为Hu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满族世居贝珲山秦(今吉林蛟河张广才岭)、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蒙古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多冠汉姓为黄氏、贝氏等。该支贝氏鼻祖为黄佳·永福,满洲正黄旗人,累官至内大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世居地“贝珲山秦”的地名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另外有满族、蒙古族的一些贝勒、贝子,在清朝晚期以后其后裔子孙逐渐丧失了权承,有取其身份爵位官称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贝氏,世代相传至今。
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一十位门阀。
贝氏远祖起源于西周时期,上古时周文王的一个儿子被封在今天的河北省巨鹿浿水,建立了郥国,公族子孙就时代以国名为郥姓,后来他们去掉“邑”字边旁,改姓“贝”。因此,“贝”姓也是出自周朝王室之姓,即姬姓。
后来,有一支贝氏从河北巨鹿浿水迁移到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一带,由于贝氏人口逐渐增多,该地被称为贝丘。另一些居住在贝丘的人,也有的人就此起姓为“贝”。贝氏后来在清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清河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留任堂: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东阿知县。他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修史堂:明朝初年,贝琼被召修《元史》,因此“修史”成为贝氏的另一个堂号。
丰谷堂:宋朝贝钦臣任江阴县令时,重视开垦田地、发展生产,政绩显著,全县民众欢歌庆丰收,素有县歌丰谷之称,因以为丰谷堂。
东武堂:东汉时期,黄门令(中常侍)贝瑗曾因诛权臣梁冀家族有功,被汉桓帝封为东武阳侯。他的贝氏后裔为了纪念贝瑗的丰功伟绩,所以把东武作为贝氏的一个堂号。
清河堂:以祖籍地为堂号,今广西、广东两地贝氏春节对联横批“清河堂”,有时也写“东武第”“丰谷第”。
光裕堂:吴越世泽;太学家声。明代太学士贝泰,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浙江金华义乌~光裕堂)。
一、贝(貝)b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北京,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陕西之韩城,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灌阳,贵州之川江等地均有。汉族、鲜族、蒙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
二、贝(貝)
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贝姓起源:
1、贝,春秋时晋大夫采邑,因氏,见《姓源》。贝氏出清河贝丘,见《姓苑》。贝,古州名,春秋时属晋,周置贝州,以贝丘为名。故城在今河北清河。
2、春秋时蔡邑,以邑为氏,见《姓苑》。
贝姓名人:
贝瑷,汉时魏郡元城人,宦官,与单超等谋诛梁翼,封侯。
郡望:清河。
变化:或作郥。
贝姓古代名人
贝苍天武林第一高手
贝瑗东汉(公元?~167年待考),魏郡元城人。著名东汉时期宦官。贝义渊:(生卒年待考),吴兴人(今浙江湖州)。著名南朝时期梁国书法家。贝义
贝俊唐朝,著名唐朝画家。工花鸟,犹工鹰鹘。见《历代名画记》。
贝钦世宋朝,浙江上虞人。著名宋朝江阴知县。贝钦世十分重视农业水利,当时县境有运河,水久已湮没,贝钦世计划峻治。他组织村民出钱出力,不逾月而成。
贝琼(公元1314~1378年),一名阙,字廷琚,号廷臣、清江;浙江海宁殳山任(今浙江海宁双山乡),一说崇德人(今浙江桐乡)。著名明朝文学家。
贝青乔清朝(公元1810~1863年),字子木,号无咎,又自署木居士;江苏吴县人。著名清朝诗人。贝青乔的诗结集为《半行庵诗存稿》八卷,共八百余首,由叶廷□等于同治五年刊刻。《咄咄吟》两卷单行,有1914年嘉业堂刊本。
贝泰明代,太学士,字宗鲁,金华人。(义乌有他的后裔)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后致仕卒。
贝姓近代名人
贝寿同(公元1875~1945年),江苏苏州人。著名近代建筑大师。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后留学德国,毕业于夏洛顿工科大学建筑科,为中国第一位到西文学习建筑者。他曾主持法院与监狱建筑甚多。晚年在南京开设咖啡馆,约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逝世。为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从叔祖。贝寿同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大楼的设计者,一般沿用“至国人留学欧美,归国从事建筑业者,贝寿同实为之先驱,北平大陆银行为其所设计。”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留任堂: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东阿知县。他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修史堂:明朝初年,贝琼被召修《元史》,因此“修史”成为贝氏的另一个堂号。
丰谷堂:宋朝贝钦臣任江阴县令时,重视开垦田地、发展生产,政绩显著,全县民众欢歌庆丰收,素有县歌丰谷之称,因以为丰谷堂。
东武堂:东汉时期,黄门令(中常侍)贝瑗曾因诛权臣梁冀家族有功,被汉桓帝封为东武阳侯。他的贝氏后裔为了纪念贝瑗的丰功伟绩,所以把东武作为贝氏的一个堂号。
清河堂:以祖籍地为堂号,今广西、广东两地贝氏春节对联横批“清河堂”,有时也写“东武第”“丰谷第”。
光裕堂:吴越世泽;太学家声。明代太学士贝泰,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浙江金华义乌~光裕堂)。
一、贝(貝)b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北京,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陕西之韩城,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灌阳,贵州之川江等地均有。汉族、鲜族、蒙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
二、贝(貝)
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贝姓起源:
1、贝,春秋时晋大夫采邑,因氏,见《姓源》。贝氏出清河贝丘,见《姓苑》。贝,古州名,春秋时属晋,周置贝州,以贝丘为名。故城在今河北清河。
2、春秋时蔡邑,以邑为氏,见《姓苑》。
贝姓名人:
贝瑷,汉时魏郡元城人,宦官,与单超等谋诛梁翼,封侯。
郡望:清河。
变化:或作郥。
一、贝(貝)b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北京,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陕西之韩城,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灌阳,贵州之川江等地均有。汉族、鲜族、蒙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
二、贝(貝)
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贝姓起源:
1、贝,春秋时晋大夫采邑,因氏,见《姓源》。贝氏出清河贝丘,见《姓苑》。贝,古州名,春秋时属晋,周置贝州,以贝丘为名。故城在今河北清河。
2、春秋时蔡邑,以邑为氏,见《姓苑》。
贝姓名人:
贝瑷,汉时魏郡元城人,宦官,与单超等谋诛梁翼,封侯。
郡望:清河。
变化:或作郥。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留任堂: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东阿知县。他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修史堂:明朝初年,贝琼被召修《元史》,因此“修史”成为贝氏的另一个堂号。
丰谷堂:宋朝贝钦臣任江阴县令时,重视开垦田地、发展生产,政绩显著,全县民众欢歌庆丰收,素有县歌丰谷之称,因以为丰谷堂。
东武堂:东汉时期,黄门令(中常侍)贝瑗曾因诛权臣梁冀家族有功,被汉桓帝封为东武阳侯。他的贝氏后裔为了纪念贝瑗的丰功伟绩,所以把东武作为贝氏的一个堂号。
清河堂:以祖籍地为堂号,今广西、广东两地贝氏春节对联横批“清河堂”,有时也写“东武第”“丰谷第”。
光裕堂:吴越世泽;太学家声。明代太学士贝泰,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浙江金华义乌~光裕堂)。
一、贝(貝)bè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北京,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陕西之韩城,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灌阳,贵州之川江等地均有。汉族、鲜族、蒙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
二、贝(貝)
贝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贝姓起源:
1、贝,春秋时晋大夫采邑,因氏,见《姓源》。贝氏出清河贝丘,见《姓苑》。贝,古州名,春秋时属晋,周置贝州,以贝丘为名。故城在今河北清河。
2、春秋时蔡邑,以邑为氏,见《姓苑》。
贝姓名人:
贝瑷,汉时魏郡元城人,宦官,与单超等谋诛梁翼,封侯。
郡望:清河。
变化:或作郥。
其他姓氏
[ 贝 ]字的同音字 - [ bei ]
[ 贝 ]的同部首字 - [ 贝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