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学生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fēng ]

读音:fēng

拼音:feng

简繁:封

五笔:FFFY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FFFY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GGDI

结构:左右

郑码:BBDS

四角:44100

区位:2366

统一码:5C01

异体字:?,?,?,?,?,峯,?,?

英汉互译:letter,envelope,feudal

笔顺:横、竖、横、横、竖、提、横、竖钩、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462018年2014年
2013年2582007年2006年257
1995年2461987年2711982年261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08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封姓的来源

封姓主要源自:姜姓、芈姓。

封姓,为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4%。

封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的后裔钜之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

夏朝时期,钜的后代食采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其为封钜、封父,属于以地名冠称为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国被周文王所灭,其国人分为两姓,一为封父氏,一为封氏,后封父氏亦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沧县),是为沧州封氏(渤海封氏)。

封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黄帝之臣封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封子,是远古东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于他居于宁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称宁封子。封子是制陶的发明者。

封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封氏者,逐渐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封姓起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穿封戌,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封姓起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是贲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是贲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贲氏改为汉姓封氏,在隋朝时期成为大族,其后代子孙皆称封氏至今。该支封氏望族居于洛阳郡(今河南洛阳),是为洛阳封氏。

封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①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封人

封人,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位,负责管理国境,以及积土作堤垣等,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到了春秋时期,则专职掌管封地之疆界。在封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封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

②出自宋朝时期官吏封弥史

封弥史,是两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隶属于封弥院,在大辽、西夏、大金、蒙古、高丽、大理、安南等国中亦均有仿设。在封弥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封氏。

另外,其时诸国之官亦有汉化称封弥氏者,后亦省文简化为单姓封氏,如今朝鲜、韩国封氏一族即是。

得姓始祖

封父。封姓源出于姜姓,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根据《姓苑》上记载,夏朝时封父被列为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他的后代以地为氏,称为封氏。故封氏后人尊封父为封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上封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期,封姓人数很少,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浙江。明朝时期,封姓大约有4万6干人,当时山东为封姓第一大省,约占封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

当代封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封姓的人口大约有40万,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陕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封姓人口的18%。全国封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重庆、江苏、广西、河北、湖南、广东,这八省区市大约占封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在贵州、四川等地。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宁、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内蒙古中部、晋豫鄂西部、云贵川渝、湘粤大部、桂琼、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东部、沪苏鲁、河北东南、辽宁南端,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居住了大约72%的封姓人群。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昭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

渤海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评。

世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箴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fē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金溪,广东之高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傣族、壮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今开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国。子孙为齐大夫,遂居渤海蓨县。裔孙岌,后汉侍中、凉州剌史。”

2、又注:“又有贲氏(按:或作‘是贲’氏。)改为封氏,虏姓也。望出武陵。”贲(是贲)氏为北魏姓。

3、或为傈僳族“别扒”氏所改。传说有一青年上山砍柴,拾到一个银圈,他想还给失主,但无人来找。一天,他让小蜜蜂给丢失银圈的姑娘捎个信儿。过了不久,果然来了一位姑娘。他俩相爱,所生后代都上山养蜂,人们叫他们“别扒”,即蜜蜂氏族。或以代姓。或依汉语意姓“蜜”、姓“蜂”。又谐“蜂”音而为“封”、“风”。

二、

封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西、四川等省多此姓,二省封姓约占全国汉族封姓人口54%。

封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孙封钜为黄帝之师,胙土命氏,至夏时为封父国(故城在今河南封丘),列为诸侯。周时失国,子孙为齐大夫,以国为氏。

2、北魏时改是贲氏为封氏,见《魏书·官氏志》。

3、满族姓。

封姓名人:

封具,春秋时齐大夫。

郡望:渤海,河间、武陵,

封姓历史名人

封姓古代名人

封衡三国,魏国道士。据《后汉书》记载,他入山修道150余年,还乡时,像20多岁的人。著有《养气术》、《隐形法》、《卫生经》等。

封孚十六国,字处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将军。父放,慕容宝之世吏部尚书。孚幼而聪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称。宝僭位,累迁吏部尚书。及兰汗之篡,南奔辟闾浑,浑表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为庆,喜于得卿也。”常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虽位任崇重,谦虚博纳,甚有大臣之体。及超嗣位,政出权嬖,多违旧章,轨宪日颓,残虐滋甚,孚屡尽匡救,超不能纳也。后临轩谓孚曰:“朕于百王可方谁?”孚对曰:“桀纣之主。”超大惭怒。孚徐步而出,不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谓孚曰:“与天子言,何其亢厉,宜应还谢。”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谢。以超三年死于家,时年七十一。文笔多传于世。

封肃南北朝,后魏尚书。有文思,博涉经史。著有《还院赋》,其辞甚美。

封隆之南北朝,后魏吏部尚书。奇谋妙算,知大政方略,历事五帝,官历侍中,再为吏部尚书,始终完名,世称博大长者。

封延伯南北朝,字仲琏,渤海郡人,南齐避诛灾乔居东海郡,颇有学问与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风度。官至梁郡太守。子嗣迁广陵之畔,广纳荒垦,逐成豪绅。

封家姨即风神。据唐代人段成氏《酉阳杂俎》记载,一个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见来了几个美女,其中一个叫封家姨。不一会都走开了,只留下一红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红色大旗。立旗那天,东风刮地,只有花园中鲜花不动。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风神。

封德彝唐朝,名伦,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内史舍人,被重臣杨素所器重,常跟他议论天下事。一日,杨素摸着他的床说:“封郎终居此坐。”便把从女(兄弟的女儿)嫁给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封子绘南北朝,武成帝时都官尚书。冀州人,祖父、父亲世代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驿马到了信都。封子绘到信都之后,一边巡视城池,一边对城中吏民晓谕避祸趋福的道理。官吏和民众相继跑出来投降。城里有什么动静,都有人报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归彦登城大呼云:“孝昭皇帝初崩,六军百万,悉在臣手,投身向邺,奉迎陛下。当时不反,今日岂反邪!正恨高元海、毕义云、高乾和诳惑圣上,疾忌忠良,但为杀此三人,即临城自刎。”既而城破,单骑北走,至交津,获之,锁送邺。乙未,载以露车,衔木面缚,刘桃枝临之以刃,击鼓随之,并其子孙十五人皆弃市。命封子绘行冀州事。

封常清唐朝(?—756),蒲州猗氏人,名将,战功赫赫。自幼家中清贫但受祖父影响喜爱读书。曾两次入朝为官。安史之乱时,因出师不利被处斩。主要成就 1、进攻大勃律国 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进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时,唐先头部队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这时斥侯府果毅段秀实进谏,认为:“贼兵羸,饵我也,请备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采纳其建议,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封常清率军凯旋。 2、抗击安禄山 天宝年间,身兼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率领15万大军,号称20万,长驱南下,向唐朝的两京洛阳、长安杀来(参见范阳起兵)。由于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军队大部驻屯边境,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初到长安,唐玄宗还当是谣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确知安禄山已向南进军时,才惊恐失色。 此时朝中不但无兵可派,更无良将可遣,只有回朝的封常清是唯一的人选。唐玄宗便把封常清当成了救命稻草,问他该如何退敌。封常清见朝中惶恐异常,为了安慰玄宗,便说:“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听后大喜,于次日即任命封常清为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安军。封常清的一番话虽有夸大其辞的成份,但是却对稳定朝中的情绪起了关键作用,唐廷也因此得以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平叛战争(参见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昭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

渤海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评。

世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箴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fē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金溪,广东之高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傣族、壮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今开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国。子孙为齐大夫,遂居渤海蓨县。裔孙岌,后汉侍中、凉州剌史。”

2、又注:“又有贲氏(按:或作‘是贲’氏。)改为封氏,虏姓也。望出武陵。”贲(是贲)氏为北魏姓。

3、或为傈僳族“别扒”氏所改。传说有一青年上山砍柴,拾到一个银圈,他想还给失主,但无人来找。一天,他让小蜜蜂给丢失银圈的姑娘捎个信儿。过了不久,果然来了一位姑娘。他俩相爱,所生后代都上山养蜂,人们叫他们“别扒”,即蜜蜂氏族。或以代姓。或依汉语意姓“蜜”、姓“蜂”。又谐“蜂”音而为“封”、“风”。

二、

封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西、四川等省多此姓,二省封姓约占全国汉族封姓人口54%。

封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孙封钜为黄帝之师,胙土命氏,至夏时为封父国(故城在今河南封丘),列为诸侯。周时失国,子孙为齐大夫,以国为氏。

2、北魏时改是贲氏为封氏,见《魏书·官氏志》。

3、满族姓。

封姓名人:

封具,春秋时齐大夫。

郡望:渤海,河间、武陵,

姓氏源流

一、fē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金溪,广东之高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傣族、壮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今开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国。子孙为齐大夫,遂居渤海蓨县。裔孙岌,后汉侍中、凉州剌史。”

2、又注:“又有贲氏(按:或作‘是贲’氏。)改为封氏,虏姓也。望出武陵。”贲(是贲)氏为北魏姓。

3、或为傈僳族“别扒”氏所改。传说有一青年上山砍柴,拾到一个银圈,他想还给失主,但无人来找。一天,他让小蜜蜂给丢失银圈的姑娘捎个信儿。过了不久,果然来了一位姑娘。他俩相爱,所生后代都上山养蜂,人们叫他们“别扒”,即蜜蜂氏族。或以代姓。或依汉语意姓“蜜”、姓“蜂”。又谐“蜂”音而为“封”、“风”。

二、

封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西、四川等省多此姓,二省封姓约占全国汉族封姓人口54%。

封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孙封钜为黄帝之师,胙土命氏,至夏时为封父国(故城在今河南封丘),列为诸侯。周时失国,子孙为齐大夫,以国为氏。

2、北魏时改是贲氏为封氏,见《魏书·官氏志》。

3、满族姓。

封姓名人:

封具,春秋时齐大夫。

郡望:渤海,河间、武陵,

堂号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昭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

渤海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平卢堂:唐朝时封敖历任平卢兴元节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写一个《告慰边疆将士》的圣旨。其中两句“伤居尔体(伤虽然在你们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却亲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评。

世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箴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fēng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金溪,广东之高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傣族、壮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今开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国。子孙为齐大夫,遂居渤海蓨县。裔孙岌,后汉侍中、凉州剌史。”

2、又注:“又有贲氏(按:或作‘是贲’氏。)改为封氏,虏姓也。望出武陵。”贲(是贲)氏为北魏姓。

3、或为傈僳族“别扒”氏所改。传说有一青年上山砍柴,拾到一个银圈,他想还给失主,但无人来找。一天,他让小蜜蜂给丢失银圈的姑娘捎个信儿。过了不久,果然来了一位姑娘。他俩相爱,所生后代都上山养蜂,人们叫他们“别扒”,即蜜蜂氏族。或以代姓。或依汉语意姓“蜜”、姓“蜂”。又谐“蜂”音而为“封”、“风”。

二、

封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山西、四川等省多此姓,二省封姓约占全国汉族封姓人口54%。

封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孙封钜为黄帝之师,胙土命氏,至夏时为封父国(故城在今河南封丘),列为诸侯。周时失国,子孙为齐大夫,以国为氏。

2、北魏时改是贲氏为封氏,见《魏书·官氏志》。

3、满族姓。

封姓名人:

封具,春秋时齐大夫。

郡望:渤海,河间、武陵,

[ 封 ]的同部首字 - [ 寸 ]

[ 封 ]字的同笔画 - [ 9 ]


封姓,封姓怎么念,封姓的来源,封姓历史名人,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bjx/feng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