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óu,mù ]
读音:móu,mù
拼音:mou,mu
简繁:牟
五笔:CRHJ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CRHJ
笔画:6画
吉凶:暂无
仓颉:IHQ
结构:上下
郑码:ZSMB
四角:23500
区位:3618
统一码:725F
异体字:侔,?,?,眸
英汉互译:make,seek,get,barley,low
笔顺:撇折、点、撇、横、横、竖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69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83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66 |
1995年 | 176 | 1987年 | 149 | 1982年 | 171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88 |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牟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牟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那时期的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牟姓起源二
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牟姓起源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牟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姓起源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宾牟,复姓,三氏,有宾牟贾。”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由于宾牟贾精通乐礼,因此孔子曾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尊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
牟姓起源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姓起源七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姓起源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姓起源九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弥牟氏家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弥牟氏,是从楚国贵族芈氏族群中分衍出来的复姓,与若敖氏同时诞生,因封居于弥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称弥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者。但其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牟姓起源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姓起源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姓起源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孛儿只斤·铁木真被众人推立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尔·木华黎为左万户,并赐誓券金印,后来还是攻灭金国的蒙古大军的最高统帅,爵至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逝世后赐谥“忠武”。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后裔子孙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毛忽来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改称“鄂尔多斯”。
明朝中叶以后,毛忽来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姓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姓起源十三
该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从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传说该氏族祖先是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孙。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帅李黼的后人李原诚,因组织反元之事败露,被元朝廷抄家。当时逃出的五兄弟被元兵追杀,临到一条大河过不去,幸好神佛派一黑虎将兄弟五人背过大河。之后,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释迦牟尼佛之牟字为姓氏,改称牟氏,世代相传。今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万州区一带,以及四川部分地区。注意:只有该支牟氏读音作móu(ㄇㄡˊ)。
牟姓起源十四
中国有一年轻牟氏。先祖为李黼,生独子李八真(配牟氏),李八真生四子:原诚、原谅、回祖、么祖。为了避祸,除原谅姓李外,其他兄弟三人改姓牟。这支牟姓的人数超过20万人,至今约有700年历史。
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发祥于山东地区,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一十七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左右。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省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公元808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省)徙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
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
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
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
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巨鹿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一、牟m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鸡泽、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峡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朝鲜族、哈尼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望出钜鹿。”此以国为氏。牟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汉代有牟卿;宋代有牟景先,陈州人;又有牟冲陵,井研人;又有牟企,吉州人;又有牟莘起,梓州人;又蜀有牟氏,善画鸡;明代有牟康民;又有牟斌。一音mù,亦现行姓氏。
二、牟m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围场、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新疆之布尔津,广东之新会、澄海、吴川,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并注此音。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古之牟国,在今山东莱芜县东二十里。此以国为氏。一音móu,亦现行姓氏。汉代有牟卿,博士;元代有牟全,栖霞人,武略将军;明代有牟伦,青城人,永乐时诗人。
三、牟
牟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72%。
牟姓起源:周时牟子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20里),为周不得姓之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国灭,其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牟姓名人:
牟辛,战国时齐大夫。
郡望:巨鹿,平阳、荥阳。
牟姓古代名人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征为博士。
牟融东汉,北海安丘人,大臣。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融唐朝,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谷宋朝,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阯(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桂南宋,隆州井研人,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及南宋,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官吏、诗人。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有《乐在稿》。
牟楷元朝,台州黄岩人,隐士。以养母之故,拒绝出仕,学者称静正先生。有《九书辩异》、《河洛图书说》。
牟全元朝,烟台栖霞铁口(今属山东省)人,将领。元军讨伐日本,其率领头船开道。后赐金牌,授管军千户,升武略将军。
牟墨林清朝,字松野,绰号“牟二黑子”。山东省栖霞市古镇都人。清嘉庆年间太学生,胶东有名的大地主,也是北方最大的地主,栖霞牟氏家族的主要创业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其一世牟敬祖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任栖霞主簿。牟墨林为十四世。
牟完明朝,浙江省黄岩人,明官吏。洪武九年廷试得首选,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纪善,并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礼家仪》。
牟伦明朝,四川省叙州人,明官吏。永乐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直谏犯上,被谪戍甘肃。工诗、能文。
牟俸明朝,四川巴县人,明官吏。景泰进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救灾时,尽心竭力,活饥民无数。后在苏州打击土豪劣绅的掠夺,得罪权贵,被谪戍。
牟斌明朝,官吏。由锦衣卫千户,擢指挥佥事。因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两次被罢官。
牟庭清朝,山东栖霞人,考据家、数学家。贡生出身,考据精深。有《诗切》、《投壶算草》、《带纵和数立方算草》。
牟子才宋朝,禮部尚書
牟桂子宋朝,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其子牟郧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
牟仲甫宋朝,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画家。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
牟大昌宋末,台州黄岩人,抗元英雄。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牟长东汉,河内太守。
牟应龙宋末元初,学者。
牟姓近代名人
牟琳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医生。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
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
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
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巨鹿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一、牟m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鸡泽、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峡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朝鲜族、哈尼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望出钜鹿。”此以国为氏。牟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汉代有牟卿;宋代有牟景先,陈州人;又有牟冲陵,井研人;又有牟企,吉州人;又有牟莘起,梓州人;又蜀有牟氏,善画鸡;明代有牟康民;又有牟斌。一音mù,亦现行姓氏。
二、牟m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围场、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新疆之布尔津,广东之新会、澄海、吴川,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并注此音。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古之牟国,在今山东莱芜县东二十里。此以国为氏。一音móu,亦现行姓氏。汉代有牟卿,博士;元代有牟全,栖霞人,武略将军;明代有牟伦,青城人,永乐时诗人。
三、牟
牟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72%。
牟姓起源:周时牟子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20里),为周不得姓之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国灭,其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牟姓名人:
牟辛,战国时齐大夫。
郡望:巨鹿,平阳、荥阳。
一、牟m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鸡泽、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峡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朝鲜族、哈尼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望出钜鹿。”此以国为氏。牟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汉代有牟卿;宋代有牟景先,陈州人;又有牟冲陵,井研人;又有牟企,吉州人;又有牟莘起,梓州人;又蜀有牟氏,善画鸡;明代有牟康民;又有牟斌。一音mù,亦现行姓氏。
二、牟m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围场、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新疆之布尔津,广东之新会、澄海、吴川,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并注此音。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古之牟国,在今山东莱芜县东二十里。此以国为氏。一音móu,亦现行姓氏。汉代有牟卿,博士;元代有牟全,栖霞人,武略将军;明代有牟伦,青城人,永乐时诗人。
三、牟
牟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72%。
牟姓起源:周时牟子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20里),为周不得姓之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国灭,其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牟姓名人:
牟辛,战国时齐大夫。
郡望:巨鹿,平阳、荥阳。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
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
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
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巨鹿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一、牟m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鸡泽、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峡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朝鲜族、哈尼族、土家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望出钜鹿。”此以国为氏。牟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汉代有牟卿;宋代有牟景先,陈州人;又有牟冲陵,井研人;又有牟企,吉州人;又有牟莘起,梓州人;又蜀有牟氏,善画鸡;明代有牟康民;又有牟斌。一音mù,亦现行姓氏。
二、牟m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围场、景县,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新疆之布尔津,广东之新会、澄海、吴川,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并注此音。其注引《风俗通》云:“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古之牟国,在今山东莱芜县东二十里。此以国为氏。一音móu,亦现行姓氏。汉代有牟卿,博士;元代有牟全,栖霞人,武略将军;明代有牟伦,青城人,永乐时诗人。
三、牟
牟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72%。
牟姓起源:周时牟子国(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20里),为周不得姓之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国灭,其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牟姓名人:
牟辛,战国时齐大夫。
郡望:巨鹿,平阳、荥阳。
其他姓氏
[ 牟 ]的同部首字 - [ 牛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