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学生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mù ]

读音:mù

拼音:mu

简繁:穆

五笔:TRIE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TRIE

笔画:16画

吉凶:吉

仓颉:HDHAH

结构:左右

郑码:MFKP

四角:26922

区位:3634

统一码:7A46

异体字:?,?,?,?,?,?,?

英汉互译:majestic,solemn,reverent,calm

笔顺:撇、横、竖、撇、点、撇、竖、横折、横、横、竖、撇、点、撇、撇、撇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072018年2014年
2013年1882007年2006年206
1995年2151987年2301982年17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98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穆姓的来源

穆姓主要源自:子姓。

穆(mù)姓源出有:

穆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穆”,是古代帝王诸侯逝世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按周礼规定的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系由子传,因此“穆”还具有“血脉世系延传”之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子和逝世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为子和在做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宋烈日殇公给叔叔子和加封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穆氏;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和氏,世代相传。由于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故该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史称穆氏正宗。

穆氏族人大多尊奉宋穆公为得姓始祖。

穆姓起源二

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藏民族自称为“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别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兑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自称为“藏巴”,西藏拉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卫巴”,四川西部地区的藏族自称为“康巴”,而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的藏族则自称为“安多娃”。藏语依其分布地区分为卫藏语、康藏语、安多藏语三个主要的方言体系。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在很古老的时代,藏族人民就有表示自己血缘关系的姓氏。据著名的藏族学者扎西奇寺智贡巴仓三世(甘肃夏河拉卜楞寺活佛世系)丹巴然吉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撰著的《安多政教史》中记载,原始的藏族人民居住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后分衍成为赛氏、穆氏、党氏、东氏四个大的氏族部落,后又逐渐加上札氏和珠氏,总共形成了六个基本氏族部落。这就是藏族本民族在早期形成时的原始部落称谓,也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统称古代藏族的“六大贵族姓氏”。

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称之一,世代相传。

穆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代北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即鲜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为北魏王朝贵族之首。

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迁都于洛阳,定居中原以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穆氏,世代相传。

穆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满语为Cuij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崔氏、刘氏等。

⑵.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灭里吉歹氏族,通古斯语为“Morcit”,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扎鲁特、喀尔喀地区。明清之际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其首领率巴尔虎族人万余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王朝庭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在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时候,他们自己独竖一旗,自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穆氏、秦氏、孟氏等,世代相传。

穆姓起源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穆氏,主要来自穆斯林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例如在元朝时期,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的后裔大多改为汉姓穆氏。此外,在清朝时期归附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内务府,后也改汉姓为穆氏,遂为穆氏回族的又一支。

回族中的穆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京津一带。

穆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郭佳氏,满语为Go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郭氏。该氏族著名人物为郭佳·穆彰阿,镶蓝旗满洲人,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累官至侍郎、尚书,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拜文华殿大学士。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时期,郭佳·穆彰阿极力主降,反对抵抗,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郭佳·穆彰阿仕宦四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布京师内外,时称“穆党”,清咸丰皇帝即位后,郭佳·穆彰阿被革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穆氏。

(2).满族穆察氏,亦称谭木查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3).满族穆齐氏,亦称穆济氏,源出辽国时期的库莫奚部族,在金国时期为女真梅知部,满语为Muki 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4).满族穆雅氏,满语为Muya Hala,汉义“秸”,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所冠汉姓即为穆氏。

(5).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孟氏、秦氏。

(6).满族穆达齐氏,满语为Mudaci Hala,世居瓦尔纳哈(今新疆阿克苏),所冠汉姓为穆氏。

(7).满族穆尔察氏,亦称穆尔扎氏、穆尔禅氏,满语为Murca Hala,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8).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氏族(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穆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9).满族叶穆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落,满语为Yem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东(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叶氏等。

穆姓起源七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鄂温克族穆鲁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ru Hala,汉义“梁”。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穆鲁氏多冠汉姓为穆氏。

穆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六位,人口约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4%左右。

穆姓的迁徙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09年,宋国发生内乱,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国,四处流亡,穆姓自此开始向全国迁徙繁衍。后来在楚国、鲁国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有一个同窗好友姓穆,史称穆生,一直在楚国内任中大夫,深受刘交的器重,这说明秦末汉初时期,穆姓已从中原迁至华东地区。当然,也有不少穆生后裔在中原地区繁衍下来,民国时的《许昌县志》记载,汉朝穆生的后裔散居在许昌各乡。北魏时期穆姓家族又开始了一个迁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由原来的丘穆陵氏改为穆姓,但北魏时期穆姓的迁徙却不能只从孝文帝改革时算起。因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个大姓,该族人一直跟随北魏皇族东征西讨,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数不胜数,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许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为穆姓后,穆姓也随之遍及北魏所辖境内。唐朝的肃宗时期,“杨、穆、许、李”被目为四个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辉,是由当时的侍御史穆宁所创,而由他的四个儿子发扬光大。宋朝之后,穆姓的迁徙范围更加广泛。

当今中国穆氏族人广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南、广东、云南、四川、安徽等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平度、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或作‘缪’,音同;又,‘缪’或有‘纰缪’之音。子姓,宋穆公之后也,其支孙以谥为氏。”

2、又云:“邱穆陵氏改为穆氏。”“邱穆陵”,亦作丘穆陵、丘目陵,代北地区姓氏。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穆,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阿尔特穆尔曰穆义。”则此出自蒙古族。

5、清代满族之穆佳氏、穆尔察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穆”。后魏有穆丑善,代人,拜天部大人;唐代有穆修己,宋代有穆修;明代有穆相,三原人,监察御史。

二、

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黑龙江、青海、贵州等省多此姓。

穆姓起源:

1、炎帝之后。

2、系自子姓。宋穆公之后,其支孙以谥为氏。

3、系自姬姓。鲁穆公之后,以谥为氏。

4、北魏时改丘穆陵氏为穆氏。

5、犹太人后裔有穆姓。

6、明时赐元人阿尔特穆尔姓穆名义。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穆尔察氏、穆佳氏等后均改为穆氏。今满族姓。

8、彝、纳西、蒙古、台湾土著、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穆姓名人:

穆生,汉时人。穆顗,北魏代郡人,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出镇凉州。

郡望:河南。

变化:或作缪。

穆姓历史名人

穆姓古代名人

穆寂唐朝,诗人。

穆修宋朝(979~1032),散文家。字伯长。郓州(今属山东)人。他热心于古文,因他研究成绩卓著,很得当时得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著有《穆参军文集》。

穆修己唐朝,著名诗画家。唐玄宗执政时期,会内殿牡丹开。唐玄宗问穆修己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谁为首出?”穆修己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唐玄宗感慨不已,嗟赏。

穆崇南北朝,著名北魏大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北魏明元帝时官至太尉;穆寿,北魏太武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

穆宁唐朝,河内人,著名大臣。安史之乱时,穆宁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秘书监。,穆宁个性刚直,奉公守法。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安禄山谋反时,他联合各州县并力捍御。穆宁家教很严,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韩穆二门”。

穆相明朝,字伯寅,三元人。著名沂水令穆相,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穆占清朝(公元?~1683年),满洲正黄旗人。著名将军。清顺治年间,他跟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吴三桂死后,他又跟从贝子彰泰规征取云、贵地区,围攻昆明。直逼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后,云南始平。穆占班师还朝后,因功被清朝廷授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

穆孔晖明朝(1479~1539),明代官员,理学家,心学学者。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穆孔晖是继承和传播王守仁心学最早的山东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考据学的著作,重要的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另外还有研究史学的著作,如《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穆孔晖对稍晚兴起的山东王学学派学者有一定的影响。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平度、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或作‘缪’,音同;又,‘缪’或有‘纰缪’之音。子姓,宋穆公之后也,其支孙以谥为氏。”

2、又云:“邱穆陵氏改为穆氏。”“邱穆陵”,亦作丘穆陵、丘目陵,代北地区姓氏。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穆,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阿尔特穆尔曰穆义。”则此出自蒙古族。

5、清代满族之穆佳氏、穆尔察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穆”。后魏有穆丑善,代人,拜天部大人;唐代有穆修己,宋代有穆修;明代有穆相,三原人,监察御史。

二、

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黑龙江、青海、贵州等省多此姓。

穆姓起源:

1、炎帝之后。

2、系自子姓。宋穆公之后,其支孙以谥为氏。

3、系自姬姓。鲁穆公之后,以谥为氏。

4、北魏时改丘穆陵氏为穆氏。

5、犹太人后裔有穆姓。

6、明时赐元人阿尔特穆尔姓穆名义。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穆尔察氏、穆佳氏等后均改为穆氏。今满族姓。

8、彝、纳西、蒙古、台湾土著、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穆姓名人:

穆生,汉时人。穆顗,北魏代郡人,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出镇凉州。

郡望:河南。

变化:或作缪。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平度、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或作‘缪’,音同;又,‘缪’或有‘纰缪’之音。子姓,宋穆公之后也,其支孙以谥为氏。”

2、又云:“邱穆陵氏改为穆氏。”“邱穆陵”,亦作丘穆陵、丘目陵,代北地区姓氏。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穆,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阿尔特穆尔曰穆义。”则此出自蒙古族。

5、清代满族之穆佳氏、穆尔察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穆”。后魏有穆丑善,代人,拜天部大人;唐代有穆修己,宋代有穆修;明代有穆相,三原人,监察御史。

二、

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黑龙江、青海、贵州等省多此姓。

穆姓起源:

1、炎帝之后。

2、系自子姓。宋穆公之后,其支孙以谥为氏。

3、系自姬姓。鲁穆公之后,以谥为氏。

4、北魏时改丘穆陵氏为穆氏。

5、犹太人后裔有穆姓。

6、明时赐元人阿尔特穆尔姓穆名义。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穆尔察氏、穆佳氏等后均改为穆氏。今满族姓。

8、彝、纳西、蒙古、台湾土著、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穆姓名人:

穆生,汉时人。穆顗,北魏代郡人,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出镇凉州。

郡望:河南。

变化:或作缪。

堂号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平度、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或作‘缪’,音同;又,‘缪’或有‘纰缪’之音。子姓,宋穆公之后也,其支孙以谥为氏。”

2、又云:“邱穆陵氏改为穆氏。”“邱穆陵”,亦作丘穆陵、丘目陵,代北地区姓氏。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穆,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阿尔特穆尔曰穆义。”则此出自蒙古族。

5、清代满族之穆佳氏、穆尔察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穆”。后魏有穆丑善,代人,拜天部大人;唐代有穆修己,宋代有穆修;明代有穆相,三原人,监察御史。

二、

穆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黑龙江、青海、贵州等省多此姓。

穆姓起源:

1、炎帝之后。

2、系自子姓。宋穆公之后,其支孙以谥为氏。

3、系自姬姓。鲁穆公之后,以谥为氏。

4、北魏时改丘穆陵氏为穆氏。

5、犹太人后裔有穆姓。

6、明时赐元人阿尔特穆尔姓穆名义。

7、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穆尔察氏、穆佳氏等后均改为穆氏。今满族姓。

8、彝、纳西、蒙古、台湾土著、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穆姓名人:

穆生,汉时人。穆顗,北魏代郡人,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出镇凉州。

郡望:河南。

变化:或作缪。

[ 穆 ]字的同笔画 - [ 16 ]


穆姓,穆姓怎么念,穆姓的来源,穆姓历史名人,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bjx/mu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