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án ]
读音:tán
拼音:tan
简繁:談
五笔:YOOY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YOOY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IVFF
结构:左右
郑码:SUUO
四角:39789
区位:4424
统一码:8C08
异体字:談
英汉互译:talk,conversation,surname
笔顺:点、横折提、点、撇、撇、点、点、撇、撇、捺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1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59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12 |
1995年 | 216 | 1987年 | 236 | 1982年 | 148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17 |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谈姓主要源自:姬姓、已姓。
谈(tán)姓源出有:
谈姓起源一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为谈国,又名为郯国,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
谈姓起源二
据《姓苑》记载:“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上封之于宋。传国36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梁国、广平。(汉置广平郡,现在河北省鸡泽县。)
谈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谈、谭、席,晋大夫籍谈之后”。“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镶在西楚霸王属下为大将,他为了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的名讳,便改姓为席氏,其后传下席姓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籍氏,但有很多人依然敬重西楚霸王,仍沿袭了谈氏、谭氏、席氏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谈氏正确读音作yuán(ㄩㄢ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亦可。
谈姓起源四
源于已姓,出自周武王给古帝少昊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被封于炎地(今山东临沭郯城),称炎国。少昊,远古帝王,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炎”,古字通“谈”,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偏旁,从而炎国演化为谈国,亦称郯国,国君称谈子,亦称郯子,子爵,周武王将其归附于宋国所辖制,成为宋国的附属国。谈国灭亡后,其贵族子孙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谈氏、或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谈氏正宗。
该支谈氏古音读作yuán(ㄩㄢˊ),春秋时期读作táng(ㄊㄤ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
谈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阿尔谈鄂谟克氏,亦称阿勒坦鄂谟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所冠汉姓中即有谈氏。
蒙古族谈氏正确读音作tán(ㄊㄢˊ)。
谈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惠和氏,亦称辉和氏,源初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富尔坚城(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谈氏、何氏、惠氏等。该支谈氏鼻祖为惠和·谈台,为清朝初期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畔富尔坚城故址),他以七品官职从征吴三桂,战功卓著,叙功被授世袭骑都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者,称谈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谈氏正确读音作tán(ㄊㄢˊ)。
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商丘地区的宋国。宋国灭亡后,谈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汉时期,有一部分谈氏族人北迁到今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地落户,这个地区当时属广平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地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多以“广平”为其郡望堂号。另外,还有一部分谈氏族人西迁至今晋、陕、豫三省邻界处之河南灵宝落籍,此地古属弘农郡,后来谈氏族人在该郡繁衍成为大族,故后世谈氏也有以“弘农”为其郡望堂号的。而祖居地商丘一带,汉朝时期属梁国,故梁国作为谈氏之郡望堂号也就毋庸置疑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谈氏族人以上述三郡为中心,除散布于北方大多数省份外,还南迁至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国期间,谈氏族人南迁的情况有增无减,不但使谈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谈氏族人散布于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
宋、元时期,谈氏族人有入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地者。据《无锡谈氏宗谱》记载,江苏省无锡谈氏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居住于小娄巷已有八个多世纪了,属于谈氏族人定居最久远的一支。
明朝初期,实行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之乡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乡。如江南人充实江淮,江西人充实荆湖,促进了谈姓的扩张。
至清朝时期,谈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广,东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谈氏人家,连东南一隅的台湾也有谈氏族人入居。大陆解放前夕,江浙之谈氏族人有人士随国民党败居台湾。
如今,谈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以江苏省最多,其一省之谈氏约占全国谈氏人口之45%以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囊括了全国大部分谈姓人口。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梁国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敷溪堂:以望立堂。(开堂于公元881年,讫今为止有男丁二万余人。)
一、谈(談)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天津之武清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郯也,亦作“谈”。乃周异姓国,其后以国为氏。详见“郯”条。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殷帝之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之於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此谈可能传写有误,既说“封於宋”且“以国为氏”,何不氏“宋”而氏“谈”?疑“谈”(郯)为宋后之别封。
3、或为籍姓所改,《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望出)广平郡。系出籍氏。周大夫籍谈后,避项籍讳,为谈氏。望出梁国、广平。”六国时有谈生;汉代有谈巴,东征将军;《后赵录》有晋将军谈元;宋太平登科谈尧叟;绍兴有谈谊,广德人;清代有谈迁。
二、谈(談)
谈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谈姓人口48%。
谈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苑》。
2、系自嬴姓。(谭子(故城在今山东历城东南或今章丘西),鲁庄公十年灭于齐,其后有谈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谈姓名人:
谈生,战国时人。
郡望:梁国、广平、弘农。
变化:亦作郯。
谈姓古代名人
谈允贤明朝,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出生于医学世家,留下了《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其书是较早成书的医案专著之一,共收载了31例病案,其中涉及习惯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请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运用。是书虽载病例不多,但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有许多的治疗经验值得后世研究参考。
谈恺明朝,字守教。明朝无锡人。官至都御史,降仇赣贼李文彪和海寇徐壁溪,平壁溪贼寇、峒寇,擒剿大罗山贼。
谈迁明末清初,字孺木。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季诸生,入清隐居不出,好审古今治乱,尤熟于历代典故。有《国榷》、《枣林集》、《北游录》、《西游录》、《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海昌外志》等书。
谈寿龄清末,创办谈氏东文学馆。清末无锡人谈寿龄,曾在淮安作幕僚,后官至四川夔州知府,卸任后定居淮安。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嘱子孙学习实业,不得科举进入仕途。1891年捐资创办谈氏东文学馆,专程赴沪延聘日籍教员两名来淮安教授日文和新学。学员除谈氏子弟外,兼收外姓青年,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银行界名人谈荔孙、周作民即从该校毕业。
谈巴汉朝,征东将军
谈广楠清代,同治,广州首任同文馆馆长
谈姓近代名人
谈荔孙字丹崖。祖籍江苏无锡,寄籍山阳(今淮安)。曾赴日本留学,攻读银行经济专科,毕业后在日本银行实习。回国后应张謇之聘,回国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银行科主任教习;获商科举人,调任大清银行稽核。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聘赴南京财政部任职;同年大清银行清理结束,另组中国银行。民国7,年调任北京中国银行行长。次年3月,大陆银行成立,设总行于天津,设分行于北京,任董事长。民国9年4月,辞去中国银行职务,专任大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职。民国20年大陆与金城、中南、交通、国华四银行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任公司董事。民国21年春,应傅作义之请,以财力支持傅在绥筹建毛纺织厂。民国22,年(1933年)2月在北平病逝。终年53岁。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梁国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敷溪堂:以望立堂。(开堂于公元881年,讫今为止有男丁二万余人。)
一、谈(談)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天津之武清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郯也,亦作“谈”。乃周异姓国,其后以国为氏。详见“郯”条。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殷帝之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之於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此谈可能传写有误,既说“封於宋”且“以国为氏”,何不氏“宋”而氏“谈”?疑“谈”(郯)为宋后之别封。
3、或为籍姓所改,《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望出)广平郡。系出籍氏。周大夫籍谈后,避项籍讳,为谈氏。望出梁国、广平。”六国时有谈生;汉代有谈巴,东征将军;《后赵录》有晋将军谈元;宋太平登科谈尧叟;绍兴有谈谊,广德人;清代有谈迁。
二、谈(談)
谈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谈姓人口48%。
谈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苑》。
2、系自嬴姓。(谭子(故城在今山东历城东南或今章丘西),鲁庄公十年灭于齐,其后有谈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谈姓名人:
谈生,战国时人。
郡望:梁国、广平、弘农。
变化:亦作郯。
一、谈(談)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天津之武清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郯也,亦作“谈”。乃周异姓国,其后以国为氏。详见“郯”条。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殷帝之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之於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此谈可能传写有误,既说“封於宋”且“以国为氏”,何不氏“宋”而氏“谈”?疑“谈”(郯)为宋后之别封。
3、或为籍姓所改,《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望出)广平郡。系出籍氏。周大夫籍谈后,避项籍讳,为谈氏。望出梁国、广平。”六国时有谈生;汉代有谈巴,东征将军;《后赵录》有晋将军谈元;宋太平登科谈尧叟;绍兴有谈谊,广德人;清代有谈迁。
二、谈(談)
谈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谈姓人口48%。
谈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苑》。
2、系自嬴姓。(谭子(故城在今山东历城东南或今章丘西),鲁庄公十年灭于齐,其后有谈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谈姓名人:
谈生,战国时人。
郡望:梁国、广平、弘农。
变化:亦作郯。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梁国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敷溪堂:以望立堂。(开堂于公元881年,讫今为止有男丁二万余人。)
一、谈(談)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天津之武清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郯也,亦作“谈”。乃周异姓国,其后以国为氏。详见“郯”条。
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云:“殷帝之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之於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此谈可能传写有误,既说“封於宋”且“以国为氏”,何不氏“宋”而氏“谈”?疑“谈”(郯)为宋后之别封。
3、或为籍姓所改,《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云:“(望出)广平郡。系出籍氏。周大夫籍谈后,避项籍讳,为谈氏。望出梁国、广平。”六国时有谈生;汉代有谈巴,东征将军;《后赵录》有晋将军谈元;宋太平登科谈尧叟;绍兴有谈谊,广德人;清代有谈迁。
二、谈(談)
谈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谈姓人口48%。
谈姓起源:
1、系自子姓。宋微子之后,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苑》。
2、系自嬴姓。(谭子(故城在今山东历城东南或今章丘西),鲁庄公十年灭于齐,其后有谈氏。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谈姓名人:
谈生,战国时人。
郡望:梁国、广平、弘农。
变化:亦作郯。
其他姓氏
[ 谈 ]字的同音字 - [ tan ]
[ 谈 ]的同部首字 - [ 讠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