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学生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wǔ ]

读音:wǔ

拼音:wu

简繁:五

五笔:GGHG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GGHG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MDM

结构:独体

郑码:BIX

四角:10102

区位:4669

统一码:4E94

异体字:㐅,伍,?

英汉互译:five,surname

笔顺:横、竖、横折、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5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347
1995年476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五姓的来源

五姓主要源自:伍姓、妫姓、子姓。

五姓起源一

五姓来源于伍姓。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五氏,本伍氏,避仇改为五。”

五姓起源二

据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始。”

五姓起源三

源于妫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强迁原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公族时封的编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据史籍《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记载,齐桓公姜小白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帝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世孙)。周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桓公妫鲍的弟弟妫跃自己一直想为君主,在陈桓公死后不久(公元前744~前706年在位),即杀死了太子妫免,自立为陈厉公。太子妫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在周桓王姬林二十一年(陈厉公八年,公元前699)趁陈历公去蔡国之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陈国之君,就是后来的陈庄公妫林(公元前699~前693年在位)和陈宣公妫杵臼(公元前693~前648年在位)。陈宣公晚年昏聩,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妫御寇杀了。陈厉公有个儿子叫陈完(妫满第十世孙),他同太子妫御寇的私人交情很好,当妫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接纳了他,还将他封于田地。陈完逃到了齐国后,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氏,遂以受封赏赐名称为氏,改称田氏,后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田氏家族。田氏一族传至田和任齐国宰相时,姜氏家族在齐国已经十分衰弱,国家军政大权全部落在田氏家族手中,姜齐君主形同虚设。田和后来干脆在周安王姬骄十六年(齐康公十九年,齐田和元年,公元前386年)成功第发动了政变,自立为齐国国君,于是,姜姓齐国就变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代姜齐”,或称“田氏代齐”。而齐康公姜贷(公元前404~前386年在位)被田和废为庶人,“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后连一城也不给了,轰到沙滩上由其自生自灭。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在凄惨孤独中逝世,终年七十六岁,田氏家族正式“并齐”。

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史籍《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记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就把战国末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地区定居(今湖北房县)。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主事官吏烦于编籍,便以其家族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由此产生了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共八个复姓,其实都是田氏,例如大族田广之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等等,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普遍流传,所以在宋朝时期被作为显姓收录到《续百家姓》中,而其他的第一至第八等复姓,后来大都改为单姓第氏、五氏、伍氏,现在保留其第五氏复姓的人极少能见到。

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族人与田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田完(陈完)为第序氏的得姓始祖。

五姓起源四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子御说宠妃甚多,生有七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病逝,由长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五子子五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五氏、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五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他包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他包氏,亦称塔本氏,汉义“五、第五”,后有以汉义为汉化姓氏者,即称五氏、或伍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出自满族鄂岳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鄂岳氏,亦称鄂约尔氏,满语为Eyo Hala,汉义“地窖”,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准”,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锡伯里城(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赵氏、鄂氏、陶氏、五氏、伍氏等。

该支五氏鼻祖为鄂岳·五格,满洲镶黄旗人,在平三藩、征噶尔丹过程中有功,晋授骑都尉。在鄂岳·五格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五氏、或武氏、吴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五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其主源之一为第五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零五十九位,望出陇西郡、东郡。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襄武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阳,江西之宜丰,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水、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为五。”或云:“五、伍字通,伍奢、伍举、伍子胥,史传亦作五。”

2、《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按:《中国姓氏大全》称:“相传黄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词典》断句作:“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为人。”犍为,今四川之彭山。汉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则;明代有五淮,宜城知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五准”)。

二、

五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五姓起源: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6,21,62)。或,古时“五”、“伍”字相通(60)。

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汉时陈涉之将(21)。

郡望:始兴(17,62,418)。

五姓历史名人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襄武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阳,江西之宜丰,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水、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为五。”或云:“五、伍字通,伍奢、伍举、伍子胥,史传亦作五。”

2、《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按:《中国姓氏大全》称:“相传黄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词典》断句作:“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为人。”犍为,今四川之彭山。汉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则;明代有五淮,宜城知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五准”)。

二、

五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五姓起源: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6,21,62)。或,古时“五”、“伍”字相通(60)。

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汉时陈涉之将(21)。

郡望:始兴(17,62,418)。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阳,江西之宜丰,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水、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为五。”或云:“五、伍字通,伍奢、伍举、伍子胥,史传亦作五。”

2、《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按:《中国姓氏大全》称:“相传黄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词典》断句作:“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为人。”犍为,今四川之彭山。汉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则;明代有五淮,宜城知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五准”)。

二、

五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五姓起源: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6,21,62)。或,古时“五”、“伍”字相通(60)。

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汉时陈涉之将(21)。

郡望:始兴(17,62,418)。

堂号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陇西堂:以望立堂,亦称襄武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新疆之塔城,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阳,江西之宜丰,浙江之椒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水、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本伍氏,避仇改为五。”或云:“五、伍字通,伍奢、伍举、伍子胥,史传亦作五。”

2、《姓氏考略》注云:“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按:《中国姓氏大全》称:“相传黄帝有臣子五圣配……”《姓氏词典》断句作:“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3)又注:“蜀有五姓,五方、五栗,皆犍为人。”犍为,今四川之彭山。汉代有五京;元代有五则;明代有五淮,宜城知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五准”)。

二、

五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五姓起源: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60,62)。

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6,21,62)。或,古时“五”、“伍”字相通(60)。

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253)。

五姓名人:

五逢,汉时陈涉之将(21)。

郡望:始兴(17,62,418)。

[ 五 ]字的同笔画 - [ 4 ]


五姓,五姓怎么念,五姓的来源,五姓历史名人,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bjx/wu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