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学生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yīn,yān ]

读音:yīn,yān

拼音:yin,yan

简繁:殷

五笔:RVNC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RVNC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HSHNE

结构:左右

郑码:PDYQ

四角:27247

区位:5083

统一码:6BB7

异体字:慇,磤,?

英汉互译:many,great,abundant,flourishing

笔顺:撇、撇、横折、横、横、横折钩、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142018年2014年
2013年1262007年2006年111
1995年1241987年1041982年116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74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殷姓的来源

殷姓主要源自:子姓。

殷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写作偰读偰xie)之后裔。

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

,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殷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时,有“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īn。

殷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臣服朝贡于商朝。商人是东来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史称殷戎、戎殷、戎商。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史载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

殷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颜部,是金国建立时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称为王甲部,以部为氏,是满族著姓之一。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从元朝时期起,逐渐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颜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颜·殷达呼齐,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姓氏,称殷氏。

⑵.满族殷佳氏,亦称音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区(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殷氏。

殷姓起源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彝族殷氏自称传承上古之源外,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10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三(或一百零四)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现今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一、y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霸县,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内蒙与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契始封於商,后世迁于毫,司马迁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穀熟是也。”盖有殷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榖水,合流。古人并谓‘颍’为‘溵’,故命以‘殷’,旧有溵水县,宋建隆改商水。隶陈州。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谓之殷,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或谓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至于纣,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於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注》云:“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则此当以水名为姓氏。

3、清代满族音佳氏或改单姓殷。见《满族姓氏录》。汉代有殷丹,会稽太守;晋代有殷浩,又有殷仲文、殷仲堪;唐代有殷冲容;清代有殷树柏,秀水人。

二、

殷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6%。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58%。

殷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祖契之后。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见《风俗通》。

2、河南禹县境内有殷水,居者以水名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殷氏。

4、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殷姓名人:

殷通,秦时会稽守将。

郡望:汝南。

变化:

1、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衣者殷之胄也,见《礼记注疏》。故山东衣姓源出殷氏。

2、古时庙讳有六姓,〔〕为其一,即殷姓。

殷姓历史名人

殷姓古代名人

殷融字洪遠,陳郡人。喜歡《易》、《老》之學善屬文而不善口辯,其兄之子殷浩每與之談,殷融總談不過殷浩。桓彝見而歎美之,與東晉第一美男子衛玠交往甚密。著有《像不盡意》、《大賢須易論》。

殷浩東晉(?-356年),字淵源,陳郡長平人,殷融之侄。軍事將領,因會稽王司馬昱提拔而一度與桓溫於朝中抗衡,但後因北伐失敗而被廢為庶人。

殷仲堪南北朝(?-399年),陳郡長平人,殷融之孫。東晉末年重要官員,官至荊州刺史,曾兩度響應王恭討伐朝臣的起事,在王恭死後與桓玄及楊佺期結盟對抗朝廷,逼令朝廷屈服。後來卻被桓玄襲擊,逼令自殺。

殷嶠初唐(6世纪?-622年),雍州鄠县人。军事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殷民池侯

殷通秦代,会稽郡守。

殷续汉代,有北地太守。

殷丹东汉,会稽太守。

殷裒晋代,荥阳令

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芸南北朝,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钧南北朝,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

殷仲容唐朝,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不害(505—589),字长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齐豫章王行参军殷任(《南史》作殷汪)的孙子,南朝梁尚书中兵郎(《南史》作尚书兵部郎)殷高明之子。初仕梁为廷尉,入陈官晋陵太守,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少孤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以笃行称之。一生善工书、画。卒年八十五。史书《陈书本传·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对其生平,特别是少时的艰辛生活有记载。

殷不佞(518年—573年),字季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不害弟,是南朝著名的大孝子。

殷开山(?-622年),名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封勋国公。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隋末为大谷长。李渊自太原兵起,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为民,后又从平薛举子薛仁杲,恢复爵位。武德六年(622年)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630年),配飨唐高祖庙庭。

殷盈孙唐代,成都诸曹参军。

殷维白元朝,江苏人,元代画家。以擅长画丑陋人物闻名。

殷士儋明朝,山东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奎明代,名人、学者。

殷化行清朝,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

殷树柏清朝,浙江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清朝,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峤唐朝(6世纪?-622年),雍州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人。初唐军事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殷姓近代名人

殷兆镛清朝(1806年-1883年),字谱经,一字序伯,江苏吴江县人。政治人物。官至礼部侍郎。

殷汝耕(1883年-1947年12月1日),浙江温州平陽人,字亦農。中國近代財稅官僚與近代政治人物,並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要職。

殷琪(1955年3月17日-),原籍浙江平陽,生於臺北臺北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系畢業,知名女性企業家,信仰藏傳佛教,育有二女。

殷秀梅(1956年1月-),祖籍山东平阴,生于黑龙江鹤岗,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妇联执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殷正洋(1961年1月23日-),原籍湖北漢陽,畢業於成功高中、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肄業,為知名歌手及主持人。曾獲得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歌聲厚實洪亮,有「三金歌王」之美譽。

殷秀美大韓民國,政治人物

殷承瓛(1877-1945),字叔恒,又名仪青,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镇良迪村人。与蔡锷为日本士官学校同班同学,1909年毕业回国,任第七九镇参谋官兼云南讲武堂教习。1911年参加重九起义,任云南军政府参谋长。1912年率兵进藏平叛。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任护国军第一军参谋长。胜利后出任川边镇守使,后晋升为陆军上将,1918年卸职为民,1945年病逝于昆明,终年68岁。他不但是一位军事指挥家,而且喜欢文学书画,家中藏书达数万册。1950年其长子殷渥群遵父遗教,将所遗图书全部捐赠云南省图书馆。

殷田昌(1868—1947),微山县郗山大闸人。幼读诗书,精于音律。20年代中期,在济宁土山与贺金城、贺金柱兄弟合演扬琴。30年代,在济南西市场开四明轩茶社演唱琴书。1942年山东琴书在立门户时公推他与贺金城、茹兴礼3人为开山祖师,创立“殷、贺、茹”门,在济南宣告成立门户。1947年11月,病逝于济南。

殷赉臣(1880.11—1943.10),名良弼,字梦班,县赵河乡蔡畈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会试挑选誊录议叙知县,光绪三十年特别殿试钦取内阁中书,光绪三十三年朝考授军机章京,宣统年间任陆军九师、湖北督军公署军法官,民国初期任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秘书长、湖北房县知事、襄阳警察厅厅长、郧县知事兼襄郧镇守使署参谋并执法官,民国17年(1928)至23年在家课读乡里子弟,民国24年至26年任安徽省政府建设厅秘书,民国27年至32年任县财委会委员长,民国32年9月因患痢症病逝家中。

殷夫(1910-1931),烈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革命英烈之一遗世作品编有《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写出了《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前进吧,中国!》等红色鼓动诗,翻译了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菲的传略及诗集,并开始与鲁迅长期联系,1930年3月参加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时期创作的诗歌、散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对左翼文艺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鲁迅曾给予很高的评价。5月代表“左联”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东方旅社准备参加党的重要会议时,因叛徒出卖又一次被捕,2月7日深夜,与柔石、胡也频等24位战友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涨沪警备司令部的墙外,时年28岁。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郡望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一、y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霸县,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内蒙与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契始封於商,后世迁于毫,司马迁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穀熟是也。”盖有殷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榖水,合流。古人并谓‘颍’为‘溵’,故命以‘殷’,旧有溵水县,宋建隆改商水。隶陈州。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谓之殷,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或谓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至于纣,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於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注》云:“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则此当以水名为姓氏。

3、清代满族音佳氏或改单姓殷。见《满族姓氏录》。汉代有殷丹,会稽太守;晋代有殷浩,又有殷仲文、殷仲堪;唐代有殷冲容;清代有殷树柏,秀水人。

二、

殷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6%。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58%。

殷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祖契之后。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见《风俗通》。

2、河南禹县境内有殷水,居者以水名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殷氏。

4、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殷姓名人:

殷通,秦时会稽守将。

郡望:汝南。

变化:

1、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衣者殷之胄也,见《礼记注疏》。故山东衣姓源出殷氏。

2、古时庙讳有六姓,〔〕为其一,即殷姓。

姓氏源流

一、y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霸县,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内蒙与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契始封於商,后世迁于毫,司马迁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穀熟是也。”盖有殷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榖水,合流。古人并谓‘颍’为‘溵’,故命以‘殷’,旧有溵水县,宋建隆改商水。隶陈州。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谓之殷,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或谓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至于纣,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於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注》云:“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则此当以水名为姓氏。

3、清代满族音佳氏或改单姓殷。见《满族姓氏录》。汉代有殷丹,会稽太守;晋代有殷浩,又有殷仲文、殷仲堪;唐代有殷冲容;清代有殷树柏,秀水人。

二、

殷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6%。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58%。

殷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祖契之后。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见《风俗通》。

2、河南禹县境内有殷水,居者以水名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殷氏。

4、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殷姓名人:

殷通,秦时会稽守将。

郡望:汝南。

变化:

1、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衣者殷之胄也,见《礼记注疏》。故山东衣姓源出殷氏。

2、古时庙讳有六姓,〔〕为其一,即殷姓。

堂号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一、yī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霸县,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内蒙与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契始封於商,后世迁于毫,司马迁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穀熟是也。”盖有殷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榖水,合流。古人并谓‘颍’为‘溵’,故命以‘殷’,旧有溵水县,宋建隆改商水。隶陈州。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谓之殷,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或谓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至于纣,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於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注》云:“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则此当以水名为姓氏。

3、清代满族音佳氏或改单姓殷。见《满族姓氏录》。汉代有殷丹,会稽太守;晋代有殷浩,又有殷仲文、殷仲堪;唐代有殷冲容;清代有殷树柏,秀水人。

二、

殷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6%。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58%。

殷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祖契之后。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见《风俗通》。

2、河南禹县境内有殷水,居者以水名为氏。

3、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殷氏。

4、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殷姓名人:

殷通,秦时会稽守将。

郡望:汝南。

变化:

1、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衣者殷之胄也,见《礼记注疏》。故山东衣姓源出殷氏。

2、古时庙讳有六姓,〔〕为其一,即殷姓。

[ 殷 ]字的同音字 - [ yin,yan ]

[ 殷 ]的同部首字 - [ 殳 ]

[ 殷 ]字的同笔画 - [ 10 ]


殷姓,殷姓怎么念,殷姓的来源,殷姓历史名人,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bjx/yin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