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ōng ]
读音:yōng
拼音:yong
简繁:雍
五笔:YXTY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YXTY
笔画:13画
吉凶:吉
仓颉:YVHG
结构:上下
郑码:SZZN
四角:00215
区位:5126
统一码:96CD
异体字:雝,?
英汉互译:harmony,union,harmonious
笔顺:点、横、撇折、撇折、撇、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5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39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84 |
1995年 | 373 | 1987年 | 323 | 1982年 | 442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04 |
内容来源于:www.xs27.cn
雍姓主要源自:姬姓、姞姓。
雍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周朝刚建立时,周文王的第十二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兄弟,被封于雍地,就是现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这位王子又封为伯爵,所以人称雍伯,雍伯是雍国的创始人。其后人以国名为氏,称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雍姓起源二
出自姞姓,以邑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记载说,黄帝的后代中,在商、周之间有的食采于雍邑这个地方,就以邑名为氏,称为雍氏。因此雍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得更早。望族居于京兆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以东。
雍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雍人,亦称饔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称,专职在宫闱之中掌管君主、王妃等的膳食,隶属于内宫雍府。雍府的最高长官称“雍正”、“饔正”,后世称御膳大夫。
雍姓起源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金世宗完颜·乌禄,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金世宗完颜·乌禄,公元1123~1189年,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汉名完颜雍。完颜雍出生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庙号世宗仁孝皇帝。
雍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我国东北一带姓雍者多源于此。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觉尔察等地。另外在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子孙终,犯被革退、系紫带子者,皆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雍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等。
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雍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武王姬发打败纣王得天下以后,分封诸侯,将他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封在雍(今河南焦作市一带,一说河南省泌阳县一带)为伯,人称雍伯。雍伯的后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姓氏,称为雍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今北京市,东北一带,湖南省的沅江市新华乡,江西省的萍乡市萍西镇,云南省的陆良县芳华镇,甘肃省的临洮县、康乐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上海市,河南省的淮滨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云南省的昆明市,重庆市的南川区,四川省的泸州市、渠县、成都市、南充市、蓬安县、广元市、南部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贵州省的遵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沛县、淮安市、宝应县、如皋市、海安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中卫市、平罗县,安徽省的和县、台湾省。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等地,均有雍氏族人分布。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雍y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范晔云:“山阴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为雍氏。”山阳之雍城,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郑樵又注:“宋有雍氏,姞姓也。”《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姞姓,黄帝之后,与南燕同祖。商周之间有食采于雍者,因以为氏。”此雍本为秦都,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望出京兆。春秋时郑有雍纠,祭仲之婿;齐有雍康、雍巫;楚有雍子;汉代有雍齿;唐代有雍陶,成都人;明代有雍秦,咸宁人,正德初南京户部尚书;清代有雍元聪,任太仓州学正。一音yòng,亦姓。或作“邕”,亦作“雝”。
二、雍yòng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姑姓也。郑有雍科,齐有雍廪,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姓氏词典》称:“雍有yōng、yòng二姓,姓源各异,但现在的读音,已混为一姓。”
三、雍
雍姓分布:分布较广,不同音之雍氏合计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宁夏等省区多此姓,两省雍姓约占全国汉族雍姓人口73%。
雍姓起源:黄帝之裔,姞姓之后,商、周时食采于雍(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因氏,见《风俗通》。雍氏不出周文王而出黄帝,不音去声而音平声。
雍姓名人:
雍纠,春秋时宋人,为郑祭仲赘婿。雍齿,汉时什邡侯。
郡望:京兆、平原。
变化:亦作雝、邕。
四、雍
雍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于雍(故城在今河南沁阳东北),其后以国为氏。
雍姓古代名人
雍齿汉朝,汉高祖刘邦的武将,很能打仗,因战功而被封为侯爵。
雍陶唐代后期,字国钧,成都人。他是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山水诗人”。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进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相当影响,虽然雍陶曾出任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和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但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疴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
雍献宋朝,画家,山水画名盛一时,而又善于画竹和画梅花,并且不爱上色,用墨笔分浓淡,就使梅、竹生动多姿,这种画法称为墨竹、墨梅。
雍泰明朝,成化年间举为进士,当上南京吏部尚书的高官。他为官为人都廉洁清明,受到朝中官员和地方百姓的称赞。
雍澜明朝,莆田雍姓至明代始有闻人。莆田雍姓首登科第者为雍澜,字斯道,莆田县人。明嘉靖七年,由兴化府学贡,乡试考取举人;明嘉靖十一年,登林大钦榜进士第。官任户部主事,擢广东佥事,历参议致仕;其后有雍廷鲤,雍澜弟。明正德十四年,由兴化府学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明嘉靖二十二年再捷。雍廷鲤工书法,擅长于诗词;雍澄,字源洁,明代莆田县左厢人。其善于绘禽乌柯石等,由承差出身擢为封川县巡检官。,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雍纠,楚国有雍子,齐国有雍禀,宋国有雍锄,宋代有以隐求导的雍存
雍巫即易牙
雍纠春秋,郑国大夫。
雍予春秋,楚国人。
雍禀春秋,齐国人。
雍鉏春秋,宋国人。
雍闿三国,益州郡耆帅,為雍齿后裔。
雍存宋代,有以隐求导的……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雍y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范晔云:“山阴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为雍氏。”山阳之雍城,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郑樵又注:“宋有雍氏,姞姓也。”《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姞姓,黄帝之后,与南燕同祖。商周之间有食采于雍者,因以为氏。”此雍本为秦都,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望出京兆。春秋时郑有雍纠,祭仲之婿;齐有雍康、雍巫;楚有雍子;汉代有雍齿;唐代有雍陶,成都人;明代有雍秦,咸宁人,正德初南京户部尚书;清代有雍元聪,任太仓州学正。一音yòng,亦姓。或作“邕”,亦作“雝”。
二、雍yòng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姑姓也。郑有雍科,齐有雍廪,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姓氏词典》称:“雍有yōng、yòng二姓,姓源各异,但现在的读音,已混为一姓。”
三、雍
雍姓分布:分布较广,不同音之雍氏合计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宁夏等省区多此姓,两省雍姓约占全国汉族雍姓人口73%。
雍姓起源:黄帝之裔,姞姓之后,商、周时食采于雍(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因氏,见《风俗通》。雍氏不出周文王而出黄帝,不音去声而音平声。
雍姓名人:
雍纠,春秋时宋人,为郑祭仲赘婿。雍齿,汉时什邡侯。
郡望:京兆、平原。
变化:亦作雝、邕。
四、雍
雍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于雍(故城在今河南沁阳东北),其后以国为氏。
一、雍y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范晔云:“山阴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为雍氏。”山阳之雍城,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郑樵又注:“宋有雍氏,姞姓也。”《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姞姓,黄帝之后,与南燕同祖。商周之间有食采于雍者,因以为氏。”此雍本为秦都,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望出京兆。春秋时郑有雍纠,祭仲之婿;齐有雍康、雍巫;楚有雍子;汉代有雍齿;唐代有雍陶,成都人;明代有雍秦,咸宁人,正德初南京户部尚书;清代有雍元聪,任太仓州学正。一音yòng,亦姓。或作“邕”,亦作“雝”。
二、雍yòng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姑姓也。郑有雍科,齐有雍廪,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姓氏词典》称:“雍有yōng、yòng二姓,姓源各异,但现在的读音,已混为一姓。”
三、雍
雍姓分布:分布较广,不同音之雍氏合计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宁夏等省区多此姓,两省雍姓约占全国汉族雍姓人口73%。
雍姓起源:黄帝之裔,姞姓之后,商、周时食采于雍(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因氏,见《风俗通》。雍氏不出周文王而出黄帝,不音去声而音平声。
雍姓名人:
雍纠,春秋时宋人,为郑祭仲赘婿。雍齿,汉时什邡侯。
郡望:京兆、平原。
变化:亦作雝、邕。
四、雍
雍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于雍(故城在今河南沁阳东北),其后以国为氏。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颍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颍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雍y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范晔云:“山阴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为雍氏。”山阳之雍城,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郑樵又注:“宋有雍氏,姞姓也。”《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出自姞姓,黄帝之后,与南燕同祖。商周之间有食采于雍者,因以为氏。”此雍本为秦都,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望出京兆。春秋时郑有雍纠,祭仲之婿;齐有雍康、雍巫;楚有雍子;汉代有雍齿;唐代有雍陶,成都人;明代有雍秦,咸宁人,正德初南京户部尚书;清代有雍元聪,任太仓州学正。一音yòng,亦姓。或作“邕”,亦作“雝”。
二、雍yòng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去声。旧云:河内山阳县(按:山阳在怀州修武)。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姑姓也。郑有雍科,齐有雍廪,雍巫;楚有雍子。望出京兆、平原。”《姓氏词典》称:“雍有yōng、yòng二姓,姓源各异,但现在的读音,已混为一姓。”
三、雍
雍姓分布:分布较广,不同音之雍氏合计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宁夏等省区多此姓,两省雍姓约占全国汉族雍姓人口73%。
雍姓起源:黄帝之裔,姞姓之后,商、周时食采于雍(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因氏,见《风俗通》。雍氏不出周文王而出黄帝,不音去声而音平声。
雍姓名人:
雍纠,春秋时宋人,为郑祭仲赘婿。雍齿,汉时什邡侯。
郡望:京兆、平原。
变化:亦作雝、邕。
四、雍
雍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于雍(故城在今河南沁阳东北),其后以国为氏。
其他姓氏
[ 雍 ]字的同音字 - [ yong ]
[ 雍 ]的同部首字 - [ 亠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