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历史典故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经典历史典故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经典历史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得意忘形
典故:东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狂荡无羁,能诗善文,有时在南京家中读书,数月闭门不出;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十天半月不回家。当他快乐时,就发疯似狂,忘乎所以,甚至连他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2.凤毛麟角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南朝时期的谢超宗,是乌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亲逝世后,谢超宗写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读后大加赞赏,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而“麟角”之说则是出自《北史》:“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干卿何事
典故:南唐定都建康(今南京),中主李璟喜爱诗词,他的《摊破浣溪沙》中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而冯延巳的《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拿这句词和冯延巳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回答说:“不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4.渐入佳境
典故:东晋画家顾恺之长期在建康(今南京)生活。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吃甘蔗时跟别人相反,每次都是从甘蔗的梢部吃起。他曾解释说:从上往下吃,越吃越甜,这叫渐入佳境。
5.刻画无盐
典故: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时,周岂页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中宦官们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但周岂页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当庚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很不高兴,说怎么能拿丑的东西来比喻美的呢。
6.量体裁衣
典故:南朝时南京有个叫张融的人,颇有才华,齐太祖萧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萧道成把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送给张融,并附手诏一道,说这是我穿过的衣服,已经让人按照你的体格重新修改,送给你穿很合适。
7.危言耸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秫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萎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轱辘卧婴儿。”井上的轱辘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后人就把这种夸大形式吓唬人叫做危言耸听。
8.盲人瞎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边自然是很危险的。
9.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由于当时在场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听了此话自觉难堪,但又不便当众发怒,只好说了一句语双关的话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卫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其书中说的王逸少就是乌衣巷里的王羲之。
10.流芳百世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1.遗臭万年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2.一往情深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
典故 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欢听别人吹奏笛子。每当听到好听的乐曲他就激动不已。当时住在乌衣巷的的宰相谢安听说桓子野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赞赏说:“桓子野对音乐的这份感情应该是发自内深处的,只要一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激动的不能控制自己。”
13.大笔如椽
典故:王珣时东晋大臣,家住南京城南乌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人送了一只像房顶的房梁那么大的笔给他。王珣醒来后,对人说他预感到会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果然,一会有人来报告说孝武帝驾崩了。而王珣则被任命担当哀册等重要文书的`起草事宜。
14.屋下架屋
典故:东晋时,南京有一个叫庾庾阐的官员,写了一篇《扬都赋》,呈给庾亮,庾亮对这篇赋文大为赞赏,对众人称此赋可与张衡的《两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相媲美。太傅谢安听说此事后,对人说:“不能这样搞啊!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个屋子罢了!什么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学习,那就难免浅薄了!”
15.人琴俱亡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16.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把他骗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17.自毁长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把他骗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18.寄人篱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时张融一贯主张写作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写道,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而不能一味寄人篱下,模仿别人。
19.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当皇帝的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据《梁书?简文帝纪》记载,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四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六岁时就能写文章。随着年龄增长,他读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能够一眼看十行字。
20.江左夷吾
典故:司马睿刚在南京建立东晋时,百废待兴,人心不稳,大臣温峤很是着急。一天他在跟宰相王导交谈之后,欣喜地说江东有王导这样可以跟管仲媲美的人才,我还担心什么呢。
21.草间求活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东晋王敦起兵造反,大臣周靑对另一大臣温峤说,现在朝廷危难我们做大臣的怎么能够为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而投靠外族呢。
22.衣锦还乡
发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庆远治兵有方,梁武帝萧衍在还没当皇帝前就很赏识他。萧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为雍州刺史,并在新亭为他送行。萧衍说,你这次衣锦还乡,有你镇守西部我也就可以无忧了。
23.千载难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齐国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赏识,在他年老时写了一本《临终上世祖表》给皇帝,请求辞官回家。在这个表中他说,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运气好得到皇上赏识,这真一千年也难遇到的好运气呀。
24.多难兴邦
典故:西晋末年,晋室衰败,不断受到匈奴的进攻,于是渡江迁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为东晋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后来祖逖又多次请求东晋皇帝司马睿出兵北伐,收复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绝。在一份写给司马睿的《劝进表》中写道:“或多难以固邦国,或隐忧以启圣明。”
一:白登之围
汉太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汉高祖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二:诸吕之乱
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称制。吕后尊汉高祖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汉高祖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三:文景之治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恒。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汉景帝刘启时期(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10个月即为周亚夫、栾布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和南越一样,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治世时代。
四:南征北战
汉景帝刘启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也就是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汉武帝刘彻加强皇权,首创年号,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武帝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霸王道杂之”,但汉武帝刘彻时期对儒家的采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收复南越国和朝鲜,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国。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是汉朝疆域最大的时期,也是汉朝的极盛时期。
五:宣帝中兴
汉武帝刘彻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被害。汉武帝刘彻死后,年仅7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是为孝昭皇帝。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汉昭帝刘弗陵清醒地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杀。霍光从此继续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治国。汉昭帝刘弗陵遵循汉武大帝刘彻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以至于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刘弗陵死后,汉武帝刘彻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废掉。之后霍光又迎立汉宣帝刘询(又名刘病己,汉武帝曾孙)即位,是为汉中宗。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汉宣帝刘询。地节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门逐渐黑暗。汉宣帝刘询将的霍氏集团一网打尽。汉宣帝刘询治国摒弃不切实际的儒学,采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在整顿吏治上沿用汉昭帝刘弗陵,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豪强在国家中的角色。经过了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的治理,国家经济明显恢复,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这就是著名的武昭宣盛世。
汉武帝刘彻死后,汉宣帝刘病已时期即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刘彻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刘彻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六:西汉灭亡
汉宣帝刘询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元帝刘奭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汉成帝刘骜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刘骜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刘骜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汉成帝刘骜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刘骜死后,汉哀帝刘欣即位,是为汉孝哀皇帝。汉哀帝刘欣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对象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刘欣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汉平帝刘衎。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孝平皇帝。但是,汉平帝刘衎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刘衎病死,王莽仅仅立孺子婴(刘婴)为皇太子,自己担任“摄皇帝”。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史称大新帝国或新莽王朝,西汉灭亡。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典源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七《容恕》:“初,(娄) 师德在庙堂,其弟某以资高拜代州都督。将行,谓之曰:”吾少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据过分,人所嫉也。将何以终之?’弟对曰:‘自今虽有唾某面者,亦不敢言,但自拭之,庶不为兄之忧也。’师德曰:‘此适为我忧也。夫前人唾者,发于怒也,汝今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 何如笑而受之?’”唐·刘《隋唐嘉话》卷下、《新唐书·娄师德传》亦载。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唐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者,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其自干耳。’盖本《尚书大传·大战篇》:‘太公曰:“骂汝毋叹,唾汝毋干。毋叹毋干,是谓艰难。”’”
释义用法唐娄师德劝戒其弟遇事应宽恕忍让,即使人唾己面,要含笑承受,不要擦拭,而要让其自干,以免激怒对方。后用此典形容极度忍让,避免冲突。
用典形式
【拭面】 宋·陈师道:“折腰方赖 禄,拭面未伤和。”
【唾面】 宋·苏轼:“唾面慎勿拭,出胯当俯就。”宋·陆游:“耐辱岂惟容唾面,寡言端拟学铭膺。”
【干汝唾】 宋·陆游:“顽面敢辞干汝唾,蔬餐聊得曲吾肱。”
【娄公唾】 明·李东阳:“面受娄公唾,身无董氏弦。”
【唾面娄】 唐·唐彦谦:“中年涉事熟,欲学唾面娄。”
【师德唾面】 明·唐寅:“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
【面能干唾】 宋·陆游:“世事如今尽伏输,面能干唾况其余。”
【唾面自干】 宋·陆游:“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
【唾面自拭】 宋·陆游:“转喉畏或触,唾面敢自拭。”
【唾俟面干】 宋·陆游:“唾俟面干元不校,羹忧手烂更谁嗔?”
亲尝汤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
《二十四孝》。
【释义】
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历史典故】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长心语】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秦士好古”出自《事林广记》:“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文,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棰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士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碗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碗乃桀造,盖又远于周!’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无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这段话意思是说:
秦朝有一位读书人非常喜爱古董文物,价值即使昂贵,也必定要设法买回来。
一天,有一个人拿了一张破席亲自登门对他说:“从前,鲁哀公命孔子坐席问政,这就是孔子当时所坐过的席子呀!”
秦士见了非常高兴,觉得席子历史悠久,就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把破席子换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古老的拐杖来卖给他,说道:“这便是周太王避开狄人,拄着拐杖去豳城时所使用的那支拐杖呀!它比孔子的'座席还要早几百年。你打算给我什么报酬呢?”秦士便把家里的钱都给了那个人。
接着又有一人拿来一只破碗,说:“席和拐杖都不算古老,这只碗却是夏桀制造的,大约又远于周朝了吧!”秦士愈加认为古老久远了,就卖掉家中一切物器给那人。
秦士得到了这三件自以为古老的东西,但他的田地财产却全部荡尽了,竟至于没有钱买衣服穿、买粮食吃。然而爱好古董的心情并没有变,始终不忍心把这三件古器扔掉。于是,他便披上哀公的破席,拄着周太王的拐杖,端着夏桀制造的破碗,在街市上行乞讨饭,嘴里还不断地哀告着:“我们的衣食父母们呀,如果你们有周太公的九府钱,恳求你们就给我一文吧!”
“秦士好古”这则寓言讽刺那些自诩风雅,托名好古,而并不知古、不识古的伧夫鄙人。
典源出处
《史记·封禅书》:“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注: 徐广曰:“元鼎二年时。”《汉书 ·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注引苏林曰:“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 (颜) 师古曰:“《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三辅黄图》卷三:“《汉书》 曰:‘建章有神明台。’ 《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三国 ·曹植 《承露盘铭》序:“皇帝乃诏有司铸铜建承露盘,在芳林园中。茎长十二丈,大十围,上盘径四尺九寸,下盘径五尺。铜龙绕其根。龙身长一丈,背负两子。自立于芳林园,甘露乃降。”
释义用法
汉武帝好神仙,求长生,于元鼎二年在建章宫神明台立铜仙人,以手掌举盘以承甘露,将露水和玉屑饮服,求长生不老。三国时魏明帝也仿效汉武帝,在芳林园建造承露盘。后以 此典表现乞求长生求取仙丹事;或咏皇宫中景物。
用典形式
【仙茎】 宋 ·唐珏:“蜕痕初染仙掌露,新声又移凉影。”宋·刘筠:“露井冰销垂素绠,仙茎日转射璇题。”
【仙盘】 唐 ·杜牧:“凤阙觚棱影,仙盘晓日暾。”宋 ·杨亿:“警鹤仙盘外,圆蟾浴殿东。”
【仙掌】 唐·杜牧:“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唐·刘禹锡:“曝衣楼上拂香裙,承露台前转仙掌。”宋·陈越:“琼屑半和仙掌露,兰苕轻泛楚台风。”金·元好问:“老我秦游旧曾约,梦中仙掌已相迎。”
【铜盘】 宋·杨亿:“铜盘琼蕊三危露,素绠寒浆五色瓜。”
【盘露】 宋·丁谓:“微警单栖盘露重,密含幽思畹兰平。”
【露盘】 北周 ·庾信:“露盘高掌滴,风乌平翅回。”宋 ·杨亿:“魏台清暑开冰井,汉殿延年啜露盘。”金 ·元好问:“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
【露掌】 宋·李宗谔:“建章宫阙郁岧尧,露掌修茎倚泬寥。”明 ·陈子龙:“竹宫浮露掌,花殿接星坛。”
【仙人掌】 唐·李商隐:“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虚五夜风。”宋·张炎:“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元 ·萨都拉:“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碍银河织女机。”
【汉武盘】 清·黄鷟来:“叶浮汉武盘中露,蕊抱轩皇鼎内丹。”
【汉宫盘】 唐·李商隐:“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承露盘】 唐·李益:“含凉阁回通仙掖,承露盘高出上宫。”唐 ·杜牧:“昭阳殿下风回急,承露盘中月彩圆,”
【金茎露】 唐·许浑:“寿献金茎露,歌翻玉树尘。”宋·夏竦:“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
【金掌露】 唐·杜甫:“清高金掌露,正直朱丝弦。”宋 ·钱惟演:“沃顶几思金掌露,涤烦谁借玉壶冰。”
【汉帝金茎】 唐 ·卢照邻:“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汉宫仙掌】 宋·周密:“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芙蓉仙掌】 元·萨都拉:“芙蓉 仙掌座中低,后土霄光手可齐。”
【武帝金盘】 明 ·高启:“宣王石鼓青苔湿,武帝金盘白露多。”
【承露金茎】 唐·杜甫:“蓬莱高阁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盘概碧霄】 宋·刘骘:“盘概碧霄甘露白,鼎迁幽壤瑞云黄。”
【琼屑晨杯】 宋·杨亿:“琼屑晨杯满,芝苗昼茹肥。”
【魏宫铜盘】 唐·岑参:“魏宫铜盘贮,汉帝金掌持。”
【露下金茎】 宋·刘筠:“风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
【露澜鹫啤 宋·杨亿:“光照竹宫劳夜拜, 露澜鹫品殉餐。”
【宫门承露仙】 宋·陈与义:“与公剩贮为霖水,不羡宫门承露仙。”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乌鸟私情: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出处】(晋代)李密《陈情表》。
【释义】乌鸟:古人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历史典故】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陽人,西晋文学家。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相传,祖母生病的时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带,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汤药,一定要先自己尝过,然后才给祖母进食。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准备让李密做太子洗马这个官,郡县不断催促他前去任职。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于是,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李密在《陈情表》中恳切地说:“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则就不能安度晚年。据说乌鸦都知道喂养衰老的母鸟,人岂能不如鸟呢?况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许多官员都受到您的垂怜,何况我比他们更加特别。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奉养祖母,让她安度晚年!”
《陈情表》言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成长心语】
孔子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在于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爱。“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其实,孝敬父母,不需要作出多伟大的事业。每天早晨,让我们用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热的动作,或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就可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与孝心。最重要的是,当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父母的爱。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寸草春晖
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形容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难以报答。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结草衔环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
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这位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
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释义】屈原把自家的大米送给贫苦的百姓。
【历史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单骑救主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宫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井。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的意思: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有同名电影《欲擒故纵》。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语】: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释】: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成语故事】:
“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如临大敌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抚院,又碰了止辕,衙门里扎了许多兵,如临大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
【释义】临:面临。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相近词】小题大作、如临深渊
【相反词】临危不惧、如坐春风
【押韵词】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啧啧称奇、鹤发鸡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床蒻席、继天立极、贫贱不能移、貌合情离、......
【成语故事】唐朝末年,黄巢率军起义,攻占了京城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任命进士出身的郑畋为凤翔节度使,让他坚守凤翔。郑畋到凤翔修造战车、扩充军队、加固城墙,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士兵,军队日夜都如临大敌,打败尚让率领的5万大军。
【成语示列】他们全副武装地散开,如临大敌。
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孟母认为这样不好,就搬到市集附近,孟子又学起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情。孟母再次搬家到学校附近,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宋朝。母亲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孝顺母亲。每日出去采摘桑葚时都把桑葚分开装。赤眉军(绿林赤眉起义)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行感动,送给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历史典故,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jiaoan/3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