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3 14:12:23 热度:196℃

    作者:之云。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西湖》教学设计15篇(实用)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西湖》教学设计15篇(实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湖》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西湖春晓》是由贺培真作词,贺绿汀作曲。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合唱歌曲,歌词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首歌曲的节拍采用6/8拍,好似小船在湖上飘荡的感觉,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镜中喧,船在画里摇”的意境。欣赏这首歌曲,在让学生感受合唱所营造的意境和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与西湖有关的音乐与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二、教师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我们生长在北方的人们都非常熟悉北方的风景,经常用“大漠黄沙”来形容戈壁,用“银装素裹”来形容北国的千里冰封。其实江南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说什么呢?

    生:秀美、俏丽、灵气。师:这些词语用来形容江南美景一点儿也不为过,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处风景比做西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是西湖。

    师:对,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

    2、欣赏《西湖春晓》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一首赞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晓》,听一听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课题并初听歌曲)师:歌中唱到了什么?生:朝阳、柳梢、绿水、青山。

    师: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复听歌曲)

    生:淡淡青烟漫山腰、皓皓朝阳上柳梢、柳浪莺声报晓。这首歌曲是合唱。教师出示歌词。

    师:这首合唱歌曲多美啊,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歌中的美景。教师向学生详解词意。师:请大家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优美。生2:抒情。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优美的音乐感染了。这首歌曲的作曲者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就像我们正荡舟在西湖之上,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学生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并轻声哼唱。

    3、拓展──走进西湖

    师: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这远远不够,让我们“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请大家交流你所查找的有关西湖的资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关于西湖的资料。师:经过小组内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生1:有很多赞美西湖的诗句。生2:我看到了西湖的图片,太美了。

    师:西湖历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他们是怎样赞美西湖的呢?

    生: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画家和摄影家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西湖是诗,西湖是画,西湖同样也是音乐家指间流淌的旋律,刚才大家在欣赏诗歌与绘画摄影作品时所听到的音乐,就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音乐《平湖秋月》。

    文人墨客赞美它,画家描绘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现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画中人,邀请全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教师播放西湖风景课件(背景音乐《西湖春晓》)。生:观看课件,欣赏西湖的美景,并随音乐边听边哼唱。

    师: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其实,在祖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景色,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

    《西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西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有关词语及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种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一起到西湖岸过去欣赏了西湖那迷人的风光,回

    忆一下,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

    2.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

    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这些景点分别有什么特点,用" "在文中画一画。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十里明湖中,孤山有什么特点?指名答、板书

    "格外秀美、典雅"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试读--齐读)

    (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

    a.看投影"苏堤、白堤"(简介有关苏堤、白堤的知识)

    b.再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这句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绸带怎样?(绿、轻柔的飘带拂在碧水之上。)

    把白堤和苏堤比作这样的绸带,突出了两堤的什么?(绿、轻柔)

    板书:绿、轻柔

    指导朗读(试读--范读--女生读)

    (4)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那湖心的三个小岛又有什么特点呢?(投影两岛)

    看图理解"掩映"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造句板书:仙境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试读--男生读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板书: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三、自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要求:(1)完成填空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填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 ),( ),( )。岸边的华灯( ),宛如( )。远处,(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 ),( )。

    2.指名读

    (1)描述"夜幕初垂……湖水荡漾"的情景。

    (2)理解"岸边的华灯……游动"这一比喻句

    把"宛如"换词。造句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放录音看投影)

    齐读最后一句。

    3.指导背诵

    (1)看投影、配乐、师朗诵第四自然段

    (2)自由准备2分钟,指名上讲台边指图边背诵

    (3)齐背

    4.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大家的神情中,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最后,让我们再由远到近欣赏一次西湖的奇丽风光。(多媒体)

    四、布置作业: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起伏明月( )( )神怡

    ( )叠叠湖水( )( )徐来

    2.造句:

    (1)犹如--

    (2)仿佛--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6.西湖

    孤山秀美、典雅

    近赏两堤绿、轻柔心旷神怡

    三个小岛仙境

    华灯游动

    夜游溶为一体

    琴声悠扬

    《西湖》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二、形近字组词。

    倾( ) 炯( ) 栀( ) 潋( ) 访( )

    顷( ) 迥( ) 桅( ) 敛( ) 防( )

    般( ) 溅( ) 堤( )

    股( ) 浅( )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二是( ),看到的;三是在( ),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①美好 ②赞许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年轻朋友。( )

    (2)①聚集 ②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六个年轻人报名参军了。(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

    四、填空。

    (1)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 )。

    (2)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从( )到( ),由( )到( )的观察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一、崇山峻岭、蜿蜒、嘉峪关、垛子、堡垒、陡峭、气魄雄伟。

    二、蜿蜒、婉转;蜻蜓、蜿蜒;凝结、疑惑;堡垒、光明磊落;峭壁、俊俏。

    三、(1) ②、① (2) ②、①

    四、(1)象征、智慧、结晶(2)远看、近看、整体、部分。

    《西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西湖美景,陶冶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文章言之有序、合理想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

    3、初步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与形象,并借助情境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卡、学生游览过的景点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预热,博闻广记,形成期待

    1、组织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选取学生熟悉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2、接下来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西湖,请同学们听诗意,诵诗句。

    (1)师描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2)师描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博闻广记”是我们班每节语文课必备的环节,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会有相应变化,有时是古诗,有时是成语,有时是歇后语,等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交流预习,主动识写,正确朗读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留意预习时认为难读的字、词、句是否读正确了。

    2、组织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卡交流(预习卡及相关要求如下)。

    (1)出示生词(生字加点),组织学生交流容易误读的字音。随机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本课最易误读的“幅”“堤”。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中以前认识的熟字,并用一用。

    (3)组织学生交流原先不理解,预习后理解其意的.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镶嵌——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宝石戒指、西湖全景、无框画),让学生选择何为“镶嵌”及理由。结合西湖全景图,朗读文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并结合图片理解文中第3自然段提及的“镶边”一词。

    宛如——学生汇报“犹如”“仿佛”“宛如”其中之一,即引导学生说说其近义词(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文外的)。

    (4)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注意点,当堂完成生字描红。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加油站”一栏中所选取的难读长句,随机重点指导以下长句: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并迁移练习,让学生读好文:“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长句中的适当停顿。)

    4、四人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

    【设计意图: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感受西湖,品味《西湖》,会意得言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湖”这一举世闻名的风景点有了哪些了解。(预设以下几种可能性,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随机安排教学顺序。)

    预设一: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介绍西湖如何美丽,像这样总体介绍的文字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起读一读吧。

    预设二: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补充,随机板书2、3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方位。

    (2)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3)多媒体出示西湖地图及相关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连起来说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4)小结:阅读写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读懂“在哪儿?有什么?”(随即板书),同样,如果同学们要向别人介绍一处景色也要说清——在哪儿?有什么?

    预设三: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板书“月光下”。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介绍西湖的顺序。

    (3)让学生说说除了时间,你还发现什么顺序,随机追问从何处看出。(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间等。)

    (4)正因为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西湖,所以即便没有到过西湖,我们也能对西湖的景色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既“会意”又“得言”,才能提升语文素养。】

    2、在学生整体感知西湖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西湖的印象,并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带给自己如此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3、组织学生汇报体现西湖之“美”的语句,顺学而导,随机出示文中四个比喻句(如下),图文对照,指导朗读。

    句一: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二: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句三: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西湖》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

    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林升《题林安邸》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导入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 览西湖美景。

    生齐读课题

    (三)、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1、如果你们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2、班里有谁去过西湖?请来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四)、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 硕大 小瀛洲 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

    (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8、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都非常认真投入,欣赏到西湖独特的美。现在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觉得怎样美?可以选择文中语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 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能体会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种自由、开放、多种形式的表达,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长。没有整个课堂的开放,就不会出现这种活力四射,个性充分张扬的教学效果。

    《西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堤素 绵 伏 浓 优 掠 念 宋”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媒体理解“素、镶嵌、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锦带”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语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苏堤和白堤的来历,并能根据提示用几句话连贯地表达。

    3、初步感受西湖与名堤之间的关系。能依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西湖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堤(dī)

    (1)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堤”的偏旁“提土旁”。

    (2)给“堤”标注拼音,正音。

    (3)了解“堤”的意思。

    2、补全课题:西湖名堤

    (1)读课题。

    (2)了解课题的意思。

    二、预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哪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西湖名堤的名称和它们有名的原因?

    3、学习第三节,了解这一节的两句话所介绍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4-5节。

    1、轻声读课文的4-5小节,思考:为什么要用诗人的名字来命名这两条长堤呢?)

    (1)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白堤”。

    传说——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堤叫做——(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随机作相关的提示,并要求学生能连贯表达。)

    (2)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苏堤”。

    ①要求学生根据介绍“白堤”的方式来介绍“苏堤”。

    ②随机了解“传说”的意思。

    2、教师归纳“名堤”有名的'原因之一——它们与历史上两个有名的诗人有关。

    3、自由读4-5节,思考:这两条名堤之所以出名,还有什么原因呢?

    4、再读4-5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名堤景色的句子。

    (1)自由读,完成学习要求并交流。

    (2) 出示两句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都描写了桃花和柳树)

    ①学习“一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白堤就像锦带一样 。

    ②学习“春天的早晨,在苏提上漫步,晨雾像轻纱笼罩着水面,堤上桃花绽开了笑脸,柳枝轻轻地摇摆,真是美妙极了。”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桃花绽开了笑脸,好像在说:“ ”。

    柳枝,柳枝,在干什么呢?

    ③指导背诵。

    师归纳:同样是写桃花和柳树,作者笔下描绘的白堤是一幅静止的画面,那么苏堤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

    5、思考:这两条堤有名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师小结:这两道长堤有名是因为,它们与历史上两个有名的诗人有关,与堤岸上的美景有关。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小节。

    过渡:课文的3-5小节已经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堤和白堤,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两小节呢?

    1、出示写杭州和西湖的句子,组织学习。从第一节的两句话中,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人间天堂”“镶嵌”“明珠”等词语。关注第二句话中的“逗号”要求学生读出“美”。

    2、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新词,把句子读得再通顺些。

    (2)指名读(每人读一句)反馈。

    (3)思考: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可以看见什么呢?

    (4)师生合作读第二小节。

    (5)思考:西湖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6)思考:这两道长堤有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7)根据提示表达:

    每到春天,如果漫步在白堤(苏堤)上,我看见 ……

    五、根据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西湖》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胜,在于西湖。西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三面青山一面城,远山含黛,湖光旖旎。它是大自然和我们人类共同创造的杰作。许多声名显赫的文人贤士曾用诗一般的心境整治、疏浚西湖,方才造就了今天西湖“长堤数痕、岛浮几点”的基本格局。“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具有平和之美、淡雅之美、恬静之美。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课内容编排上,先让学生在古人赞誉西湖的诗词佳句和西湖图片的欣赏中感受西湖的美,有了美感后再寻找表现形式,既而转到对水彩画的欣赏。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本课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等

    (教师)音乐、有关西湖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西湖的神话传说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2、感受西湖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

    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示图片:雨西湖之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晴西湖之美)

    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

    (3)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它具有怎样的美。

    教师小结:西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

    3、欣赏作品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夕阳余辉下,西湖的残荷别具一番风味,让人感受到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同一景点和事物,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

    4、尝试与探索

    带着干、湿画法的效果如何表现的问题,请四组同学分别按相应的四个要求做一些尝试与探索:

    第一组:将整张纸弄湿,也可以弄湿一小块地方,向纸中分别滴入或涂上不同颜色观察其效果。

    第二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往上滴清水或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三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四组:将含水量较少的颜色抹在纸上,干后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或这两种颜色相互的叠加,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并请每组选出代表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5、深入了解

    (1)结合潘天寿先生的《荷花图》 ,请学生说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什么相同之处。

    (2)根据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由学生谈谈它还适宜表现什么样的景物。

    6、课堂总结

    附:课件

    《西湖》教学设计9

    西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3.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第二课时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交流刚才的问题:

    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

    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

    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

    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学生自由朗读。

    五、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 青山 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西湖 湖水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景点 孤山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月光 明月东升 华灯倒映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使之体验情境

    语文教学受传统的“应试”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于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学生由此失去体验的乐趣,更谈不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融的情感了。《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

    生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人文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其审美意识,在生活学习,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不仅仅应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牟探究,同时也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当联系课文情境去体味,联系生活用品经历去体验,使语言表达与思想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语美、音韵美、意境美和事物整体美。使学生与生活、学习、社会进行整体融合。

    《西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西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默读课文34自然段,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巩固生字。

    1、 导入:昨天我们开始学习《西湖》这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西湖》教学设计12

    目的要求:1、初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2、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的美。一、录象导入,引导入境。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游西湖去吧!(看西湖的录象)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组成一幅秀丽多姿的迷人画卷。

    [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带领学生一同游览西湖,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录象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媒体解难

    1、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课文,感受一下西湖的美!(电脑范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听课文录音。听着电脑里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带着对西湖的向往,学生自然个个沉浸其中,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有了朗读的欲望,再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来读读课文,读时要求学生做到: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碰到生字组成的词语多读几遍(点点小花,他们就藏在里边)。

    [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对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因此,在每小节的后面我都插入了一朵漂亮的小花,连接小花的是一个个简单的词语FLASH,按动鼠标能去掉词语上的拼音。课上,我告诉学生,那些难读的词语都藏在小花里面了。抓住学生好奇、好表现的.心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朗读词语的浓厚兴趣。]

    ⑶、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地方点点课文中相关连接看一看。

    [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或一些常识性的词语,我在文中做了许多的连接,有图片的,有视频的,也有网页形式结合图片、文字的。这些视频和画面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表象。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碰到学习障碍时,就能点点相关连接帮助扫除障碍,理解词语。比如“湖水荡漾”一词,学生在观看了一段视频后,不经意地发出了赞叹:“湖水荡漾,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真美啊!”再如“悠扬的琴声”一词,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那动听的音乐想起,教室一下子静得出奇,学生完全沉醉其中。此时,“悠扬”一词的理解哪用你老师费上一点口舌。可见,学生在进行自我体验的同时获取了知识。这也体现了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

    3、检查自读情况

    ⑴、分小节出示词语: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⑵、朗读词语过程中利用相关连接,了解词语意思,读好有关句子。

    三、朗读课文,真情流露

    作者远眺、近赏、夜游西湖看到的景致各不相同,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读出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在学生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段来读一读。有了先前的真切体验,朗读也就成了学生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把学生初步接触文本后自身的感触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1、自学左右结构的生字,看看生字FLASH,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绵淡格掩般初)

    2、同桌交流后,指名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并组词。

    [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利用生字FLASH,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相对枯燥的读音、笔顺、记忆等环节通过动画、声音、小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学习时,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生字FLASH看一看,了解生字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与相邻的小朋友交流交流。在自学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知道了生字的笔顺、读音、组词等,并能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借助网络,通过眼、耳、手、脑多种感官自主地学习,让学习生字也“活”了起来。]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

    《西湖》教学设计13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西湖

    山峦湖水(远眺)

    湖堤小岛(近赏)

    华灯琴声(夜游)

    《西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2、体验6/8拍的韵律。

    3、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及西湖相关的音乐和文化知识,并通过音乐、诗歌、绘画和摄影等文化艺术作品,增加对江南音乐的理解,进一步开扩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感受我国江南音乐优美、婉转的特点。

    2、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教材分析

    歌曲《西湖春晓》由贺培真词、贺绿汀曲,陆在易改编合唱。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合唱歌曲。歌词写得非常有意境:朝阳上柳梢,清烟漫山腰;柳浪莺声报晓,清风随波荡漾;人在镜中喧,船在画里摇。一片诗情画意。

    歌曲的节拍采用八六拍,好似小船在湖上飘荡的感觉,形象地表现了“船在画里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

    1、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江南去看一看怎么样?各小组交流讨论,你们对江南有什么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2、师:江南的美景这样熟悉,如果现在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说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师:这些词语用来形容江南美景一点儿也不为过,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处风景比做西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4、师: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现在,我们要欣赏一首用音乐来描写西湖的作品《西湖春晓》。

    二、欣赏《西湖春晓》

    1、初次欣赏童声合唱《西湖春晓》。师:感受歌曲的韵律,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首歌曲的作曲者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仿佛我们正荡舟在西湖之上,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谈谈合唱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之间的`关系。从音色角度对比讨论,童声合唱与混声合唱给歌曲的意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出示《西湖春晓》乐谱并播放《西湖春晓》音频,学生在歌曲旋律的背景音乐中诵读歌词。

    3、随音乐轻声跟唱。

    (提示:分析音乐婉转柔美的特点,从旋律、节奏、变化音、顿音等角度予以分析。演唱时注意:运用连音唱法时,逐步做到声音自然而连贯、圆润而流畅;运用非连音及断音唱法时,声音要有弹性。提示学生运用气息控制力度的变化。)

    4、了解西湖。

    (1)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教师出示西湖的画。

    (2)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教师出示西湖十景。

    5、诗人笔下的西湖。

    西湖历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他们是怎样赞美西湖的呢?(邀请学生朗诵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感受表演。

    师: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形式表现《西湖春晓》,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朗诵、哼唱、舞蹈、演唱的形式进行创作。

    7、欣赏《西湖春晓》动画。

    三、拓展延伸

    师:西湖是诗,西湖是画,西湖同样也是音乐家指间流淌的旋律,刚才大家在欣赏诗歌时所听到的音乐,就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音乐《平湖秋月》。西湖真是魅力无穷,而西湖美丽的传说又为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来听一听西湖的故事吧。

    (简要介绍有关西湖的传说或请学生简单说说他们了解的故事梗概。)

    《西湖》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诵读,积累背诵诗词。

    2.通过读写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

    3.在品读中把握诗情,感受作者对颍州西湖的'喜爱和那份生活的闲雅。

    教学重难点

    诵读中感受这首词的优美意境,把握《采桑子》的言中心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假期旅游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2.苏轼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苏轼描写颍州西湖的诗句。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西湖》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西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19361.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