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算》教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5 16:20:01 热度:714℃

    作者:幻旋。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运算》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算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运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运算》教学设计1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 7.66-3.54-1.46

    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教材通过歌手大赛的情景,提出了“谁的总分高?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综合列式计算。从而导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具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经验,因此,根据原有的经验推导得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很容易。在基本练习中,学生能很快说出运算顺序,练习的难点在于计算的熟练和认真细致。

    在拓展练习中,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不是太熟练,对于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的过程更是不如意料中的顺畅。

    总体来说,基础知识的落实比较到位,但所花时间过多,从小数分步运算到小数混合运算的过渡浪费的时间较多,而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的小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所花时间不够,难点没有突破。

    第二教

    课题:

    歌手大赛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6+54= 74-26=

    3.6+5.4= 7.4-2.6=

    2、递等式计算

    36+18+64 125-27-73

    二、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字题练习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找出各组算式间的关系,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34/2=1745-9=3642+46=90

    24*10=24036/12=335-30=5

    17+240=25717+3=20xx/5=16

    综合式综合式综合式

    让同学互相介绍好方法

    2、比一比,看谁算算得又对又快

    60*4+960/30-26

    60*(4+960/30)-26

    (60*4+960)/(30-26)

    60*[(4+960)/(30-26)]

    评出结果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式题有什么异同?在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判断、选择性练习

    1、2600/(8+2*8+2)

    =2600/(10*10)运算顺序被数字特殊所迷惑

    =2600/100

    =26

    提问: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分析一下他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36与24的差,乘84除以42的商,积是多少?

    正确的`列式应是:

    A:36-24*84/42B:(36-24)*84/42C(36-24)*(84/42)

    让学生讨论后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要求积必须先求差与商)

    三、应用题练习

    王阿姨买了4米白布和4米花布,白布每米8元,花布每米12元。王阿姨带了72元,钱够吗?请你说明理由。

    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进行策略多样性的训练。

    可采用先讨论后交流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18页练习三的第4、5、7题

    在此可以进行一次四则混合计算的独立作业

    《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讲解示范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进而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 12+7=19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为什么先算4×3?

    4×3+7

    7+(4×3)=7+12 =19=12+7=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精讲点拨

    (一)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7+12=19

    4×3+7=12+7=19

    问题:

    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二)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12÷3=7+4=11

    问题:

    1.谁来说说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景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

    四、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20-8÷2 7×5-3 4+4×6 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小动物回家(连一连)

    (三)在○里填上“>”“<”或“=” 54÷9÷2 ○ 3 3×6÷2 ○ 13+56÷7

    3×7-16 ○ 27 45-9×3 ○ 5×8-18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第28页例1(加法交换律)和第29页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情景图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从左往右出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交流汇报导学本的第一个问题;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印证导学本的第二个问题: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是什么?与整数乘除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设计意图】在这里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结果进行独立的列式,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

    5、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4

    出示题目:小林骑自行车去郊游。去时平均每小时行12千米, 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 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5

    出示题目:用10米长的彩绸做小旗,平均每面小旗用彩绸米,这些小旗的 用来装饰教室,装饰教室的小旗有多少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最关键的是什么?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在全班交流时,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学会了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但在课上的计算练习中还是发现少数学生计算时错误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就约分,有些学生把乘数也写成倒数等。小结算法时我特意指名让这部分学生说说在类似的计算练习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通过这样的交流,这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自学指导为学生自学指引方向。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重点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先求“6米里有几个2/5 米(即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再求“15的2/3 是多少”,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只要将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所以说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领航者。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有时很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计算教学,但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计算方法等,非常醒目;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做的题,尤其是典型错误,既起到了重点强调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书写。因为自己做的题随时都有被展示的可能,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书写也较以往更认真。3.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本节课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自学指导都做到了前后呼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解决的,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最后归纳整理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再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出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还有哪个目标没达到。这样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建议。

    建议在教学应用题时,一定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做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提醒学生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3.需破解的问题

    在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如何才能避免学生忘记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以及约分不能约到最简分数的现象?

    《运算》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的一节课,前两节学了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两节的铺垫,本课内容偏重于综合应用,计算难度不小。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经过了乘除法的简单混合运算,加上小括号后计算顺序完全不一样,学生计算起来容易把括号丢掉,因此,本课的教学难度较大。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3

    教学目标:

    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对比,让孩子们认识括号的作用,开门见山,一目了然】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7×(7-5) (77-42) ÷7

    =7×2 =35÷7

    =14 =5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让孩子们掌握带括号计算的真谛,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合作探究的乐趣,为孩子将来团队意识的建立提供帮助】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8

    76-(12+25) (12-5)×3 48÷(8-2)

    问题: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带括号计算的顺序,体会括号的作用】

    拓展: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 = 2

    问题:

    1. 你看见什么了?

    2. 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让孩子们将前面学过的知识练习起来,从而达到孰能生巧的效果,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在混合运算中,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反思:本课教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极容易把括号丢掉,因此让孩子们理解括号的含义以及用法就特别重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熟练应用,所以我设计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帮助孩子们理解括号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爱上计算题。

    《运算》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运算》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58-59页:运算律(复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到整数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分数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其合情推理的能力,培养其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建立初步的数感。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使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让其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准确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运算律在数与运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思考: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数的运算定律和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全班归纳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 + c = a+(b + 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 + c )= a×b+a × c

    减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除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学过的运算定律,鼓励学生用字母表示,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律和性质。)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0.7+3.9 +4.3+6.1

    8 ×4 ×12.5 ×0.25

    2、减法性质的应用。

    221-35 - 65

    12.7 - 4.8 - 5.2

    3、除法性质的应用。

    4700 ÷ 25 ÷ 4

    56.7÷0.125÷0.8

    4、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8×(125 + 7)

    2.7×4.8 + 2.7 × 5.2

    1\4×101 -1\4

    5、特殊数的拆分。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75×102

    75×9.8

    12.5×3.2×25

    (设计意图:设计小组合作的环节,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使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通过简便运算,鼓励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熟悉运算律的'"结构"培养简算的意识。)

    三、巩固复习。

    1、请你做法官:

    35×1.6 = 35 ×2 ×0.8

    326-7.2 +2.8 = 326-(7.2 +2.8)

    88 ×99 +88 = 88 ×100

    73 × 37-73 × 37 = 0

    73 +37-73 +37 = 0

    0.83 ×99 = 0.83 ×(99 +1)

    2、解决问题:

    学校准备为田径运动会购买一些奖品。

    玩具三轮车25辆,每辆24元,摩托车25辆,每辆26元,小汽车25辆,每辆80元。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是运动会跳绳比赛的场地,每块小方形的长都是15米,宽都是8米。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进行多种类型的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你学得开心吗?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质疑,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学生对简算挺感兴趣的,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也不用竖式计算。我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我设计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给学生练(我认为计算达不到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比如算几套课桌椅价钱的问题,学生会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也就是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学生对于计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这也跟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其实,简便运算的思路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运算》教学设计10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组,每个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 理解题意

    根据已知条件,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

    4或4×25 多少人,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5×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乘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乘法运算定律

    (2) 解决问题

    25×4=100(人)或4×25=100(人)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4=100(人)或4×25=100(人),发现两道乘法算式的因数相同,交换因数观察25×

    4=4×25。 的位置,积不变,因此,可以得出25×

    像这样,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b=b×a(a,b代表任意数)。若用a,b分别代表任意一个因数,则乘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归纳总结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b=b×a。 用字母表示为:a×

    随堂练习:

    小明买了12支圆珠笔,每支2元,小红买了2只钢笔,每支12元, 两个人谁花的钱多?

    答案:小红12×2=24(元) 小刚2×12=24(元)

    答:两人花得钱一样多

    探究新知2:乘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参加植树的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 理解题意

    师:要求25组共要浇多少桶水,就是把总的棵数求出再乘以2,或者把每组要浇的桶数求出再乘以25组。

    2. 解答: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种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 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多少:

    即: 25×2) (5×

    = 25×10

    = 250(桶)

    3. 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都是25,5,2三个因数相乘,不同的是第一个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直接计算,第二个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第二种方法因为

    2等于10 ,所以运算简便些,但他们的得数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后面5×号相连。

    5)×2=25×2) 可以写成等式(25×(5×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些,就利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个叫乘法结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b)×c=a×(b×c)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

    b)×c=a×(b×c) 板书:乘法结合律(a×

    活学活用:

    每瓶矿泉水2元,每箱矿泉水24瓶,要买5箱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2 ×5) (24 ×

    = 2 ×120

    = 240(元)

    答:一共要花240元

    拓展提升

    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商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先和被除数相乘,再除以除数,或用这个数先除以除数,再和被除数相乘。

    例: 16×8) (128÷

    =16÷8×128

    =2×128

    = 256

    举一反三:

    32 ×4) (112÷

    =32÷4×112

    =8×112

    =896

    《运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较难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在一道式题中有两步的二级运算.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卡片)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100÷5等于20,再乘以3)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乘除法连继计算时中,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脱式过程中要按运算顺序划出运算顺序线,还要做到“三核对”,一要核对从书上把题抄到作业本上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二要核对从横式抄到草稿竖式的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三要核对把草稿竖式上的得数,抄到横式上是否抄对,有无遗漏.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 (2)(440-280)×(300-260)

    =160×(300-260) =160×40

    =160×40 =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2)题是两个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同时脱式计算.两种形式脱式都是正确的,可以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做一做: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投影)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2.判断.(准备“√”“×”反馈牌)(投影)

    (1)45+55÷5-20 (2)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 ) ( )

    (3)48+20÷4×5 (4)320-15×4+40

    =48+20÷20 =320-60+40

    =48+1 =200-100

    =49 ??=200

    ( ) ( )

    3.在□内填上得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4.根据下面两组题目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1)96÷8=12 (2)12+24=36

    12+18=30 36÷9=4

    84-30=54 4×5=20

    列式:________ 列式:________

    5.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是三步,而且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出现了两个小括号.所以,在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时也和解应用题一样,要先审题,看看题目中含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决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

    作业:第92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资料〔四则运算顺序〕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这就是说,只含有加减法,或者只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先算乘法和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简称“先乘除,后加减”.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记作( );中括号,记作[];大括号,记作{ }.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减)乘,除加(减)除混合运算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法则,在运算顺序上不会出现学习障碍.

    本节课根据具体内容,重点放在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之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运算》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运算》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小黑板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小黑板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23+6-11

    2×8÷4

    72÷8÷3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

    2×3×4

    15-6+4

    2×6÷3 =6×4

    =15-10

    =2×2 =24

    =5

    =4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45-18+15

    48÷6×5

    6×6÷9

    44+56-32

    2、学校合唱队有48人,有12人毕业了,又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3、一本故事书有74页,小丽第一天看了26页,第二天看了28页,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今天卖出了37枝鲜花,还剩多少枝?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15÷3×5 =29+38

    =5×5 =67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运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是有括号(主要是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是在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有关的四则运算顺序(包括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有了初步的掌握。但从我这节课之前让学生试做《学案》第5页的有关练习所反馈的情况来看,发觉孩子们对四则运算的顺序(特别是含有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并没掌握,所以我在复习这一环节里,分三种情况复习了有关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合作探究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孩子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于比较详细地复习了,所以孩子们课堂上的反馈还是比较好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积极性比较高,练习正确率比较高。

    不足之处:

    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运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2、复习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沟通算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数学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3、指导渗透复习整理方法,提高学生复习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法则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沟通算法、算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请学生说,教师必要时补充。

    (2)师: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这些关系有什么用途?

    生1:可以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检验。

    通过此项复习,使学生既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联系,又让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师: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减法与除法之间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加法和乘法都是把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不同的是乘法是把相同的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

    生2: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减法是把一个总体分成几个部分,知道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需要平均分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加法和乘法都需要合并,而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那你有没有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思考后汇报。

    生:乘法和除法不管是合并还是分,它们中的每一份都要是相同的。乘法要求是“相同的加数”,除法要求是“平均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减法

    “合”逆运算“分”

    乘法除法

    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合作建构加减乘除之间联系的网络图,并通过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了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自主梳理与建构、自我内省与评价,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完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56+478=1089-693=问:这是什么加减法?

    生:整数加、减法。

    师:整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接着出示2、13+3、8=8、5-3、89=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吗?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能个位与个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师出示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怎么办?

    生1:分数加、减法。

    生2:不能直接相加减。

    生3:应该先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生:使分数单位一样。

    师:为什么要使分数单位一样?

    生:分数单位一样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对。分数单位一样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填表格。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表,想一想这三个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让学生分组讨论。

    生:它们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直接相加减。

    师:对。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就是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计数单位相同。

    师填写表格。(计数单位相同的相加减)

    通过反思、消化加减法算理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算理的理解与记忆,弥补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漏,使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图。

    (2)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24×15=840÷24=

    问:这是什么乘除法?学生回答。

    师:整数乘、除法怎么计算?你能根据黑板上的题目说说计算的过程吗?

    生看算式说过程。

    师接着出示3、24×1、5=84÷2、4=

    师:这是小数乘除法。小数乘、除法能直接计算吗?它们采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它们是采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师:那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什么对齐?(末位对齐)

    师:小数除法计算时怎么转化?依据什么?

    生1:除数是小数转化成整数。

    生2:依据商不变的性质。

    师:出示问那分数乘法怎么计算呢?

    生: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师:出示分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生:也是采用转化的方法,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

    师:怎样转化?

    生: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学生一边回答,师一边出示下图。

    师: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用了一个共同的策略,你发现了吗?

    生:我们在学习小数乘除法和分数除法时,都采用了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

    师:在探索小数乘除法以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我们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这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组织学生整理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具体地说是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的回顾、疏理、归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网,并渗透转化的思想。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能从分散到集中,同时学会合理运用转化的策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巩固练习。

    1、口算。(开火车)

    2、笔算,并且验算。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小学阶段学习的四则运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后思考。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四则运算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精确的计算,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那么应该怎样计算更省时呢?(估算)你知道估算的哪些策略吗?它和取近似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的复习埋下伏笔。同时这节课的`复习又给学生提供了整理知识的模式,让学生触类旁通。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我把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在实现“促进知识系统化”上。

    首先教师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反思、梳理、总结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和相互间的联系,使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网。

    其次,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契机。这节课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相互间的联系是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思考总结出来的,在总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整理、分类和综合的能力。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这节课四则运算中“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四则运算中的转化思想,都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以达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融会贯通,这样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算》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运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22286.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