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7 16:00:01 热度:183℃

    作者:不哭不闹面带微笑〃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精选)《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精选)《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会认 8 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3、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1、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

    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3、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4、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2、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1、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1、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3、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4、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2、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甲天下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绿

    山 秀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

    2、积累本课的优美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 自然段。

    4、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 2、 3 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 2、 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重难点分析: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 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 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 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 预设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 )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预设 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 预设 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 …… 预设 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 自然段

    1、学生读文。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 自然段?生读。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 生:漓江水的特点。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静、清、绿。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 不同。师:(播放画面4 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生。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师:大海什么样? 预设 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 生:水平如镜。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静、清、绿。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师:(播放画面5 。)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生读。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生。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指生读。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 生:小鱼、浮萍。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生读。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生。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 生:排比和比喻。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生读。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 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 自然段

    1、学生自学。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 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生。师适时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 )谁来读文?生读。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 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峰峦雄伟。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 生:红叶似火。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 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师:(播放画面7 )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生:想。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 (师点击超链接— 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 (师点击超链接— 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翠绿。师:竹笋呢? 预设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 生:艳丽。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 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生。师:怪石嶙峋呢?生。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 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 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师:(播放画面9 )风景美吗?生。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生读文。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生再读。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 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 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 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师:(播放画面10 )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生说。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 生:遥相呼应。师:(播放画面11 )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 生:第1 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 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 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 生:总— 分— 总的写法。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生答。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生齐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 ― 两洞的资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4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情况。

    二、出示本课时目标三、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峦、翡翠”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讨论,圈点勾画等,分析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桂林美景。

    3、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桂林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法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地,水平如镜的西湖,直插蓝天的雪峰,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真是江山如画。想必同学们也在假期的时候游览过一些胜地。那今天老师想让大家来认识一个新的地方。看,老师手里有一张二十元人民币,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这张人民币上的风景是哪里呢?(桂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板书: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翡翠、峰峦)

    2、齐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先总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又分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最后总结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总分总。)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思考并讨论漓江水的特点以及这一段中用到的修辞手法。要求结合文章中具体的语句。

    明确:

    第一部分: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板书:静)

    第二部分: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砂石。(板书:清)

    第三部分: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板书:绿)

    作者在描写漓江的水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绿的特点。同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

    2、我们感受到漓江的水这么美,这么独特,同学们应该怎么读呢?这样读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明确:

    “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这么读更能带入情感,深刻地体会漓江水的美。

    3、接下来同学们自学“山”这一部分,先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思考: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明确:

    特点之一“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桂林的山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形态万千,目不暇接。(板书:奇)

    特点之二“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这里把山比作了屏障和竹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秀”的特点。(板书:秀)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板书:险)

    4、默读文章,用波浪线画出来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明确: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播放音频,学生边听边思考:通过欣赏桂林的山和水的美,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为桂林山水所陶醉,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与赞美的思想感情。(板书:喜爱、赞美)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相信同学们也都游览过许多美景胜地,请大家来分享一下你所游览过的旅游胜地。(学生自主回答)

    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是多么的壮丽。感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之美。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3、作业: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自己曾游览过的景点。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今天我们就随作者陈淼一起去游览这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桂林山水“美”

    1、课件出示:(1)快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巡视读书情况。(照顾全体,尤其关注朗读有困难的同学,并予以朗读指导。)

    4、生汇报读完课文后,对桂林山水的第一印象。

    5、小结:读着作者优美的文字,感受着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让我们觉得就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那峭拔的群山,那迂回的绿水,那清幽的景色,引我们无限遐想。那就让我们再去细细游赏漓江的水,细细品味桂林的山吧!

    三、再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美”。

    1、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2、练读,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生汇报,师板书:静、清、绿

    4、课件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指读,去掉“静得……清得……绿得……”再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适时点拨,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渲染了漓江水的特点,这样写让我们感觉水更“静”、更“清”、更“绿”了。

    (2)师范读,体会“啊”的变调。

    (3)荡舟漓江,既像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又像聆听一首清丽的小诗,让我们一起用诗一般的朗读,再次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音乐起,配乐朗读课件出示的内容)

    (4)齐读后,音乐不停,欣赏漓江水的风光图片。

    5、水的轻柔,水的灵动,水的温情,带给我们无限感动与遐想,桂林山的峭拔、秀丽,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让我们一起走进,去欣赏,去感受,去想象……

    品读第三自然段,教学方法同第二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回味桂林山水“美”

    1、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中回味桂林山水“美”。(课件展现桂林风光图片,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小练笔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文中的例段。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学习桂林山的特点。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 秀 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8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块去游览一座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名城──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播放课件)

    2、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生自由发言3—4个)

    柔美的音乐,迷人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文的内容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桂林山水确实很美,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美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后,谁能概括到说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师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静、清、绿、奇、秀、险)

    自主读书,在答复以下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概括才能也得到了进步。

    过渡语:

    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漓江之水静、清、绿,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描绘他的呢?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配乐范读第二段。

    2、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你们想读这段吗?(生想)好的,不过读的时候有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听好啦,就是在读的时候,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多读几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定记住:先读、划,再交流,开场吧!3、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4、师:如今我们把刚刚的学习作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要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5、生汇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为什么喜欢?根据生说的句子师出示课件。你从哪儿体会到静?你能读出静吗?再请读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要是我见到这么清的水,会情不自禁地捧些泼洒在脸上,一定很凉快舒适,假设是你,还有哪些想法?谁能读出这种清?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怎么通过读表现出来?请竞争对手读。

    6、师:接下来请女同学把第二段有感情地读一遍,男同学要认真仔细地听女同学朗读,边听边看课件。老师看是女同学读得好,还是男同学听得好。

    过渡语:听得真认真,读得真好!让老师陶醉在你们朗朗读书声中。刚刚我们用读、划、议的方法,学习了第二段,下面请你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第三段。 1、生自学第三段。

    2、师:如今我们把刚刚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3、交流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为什么喜欢?指导朗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读的时候应一个比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每说一句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的`秀、险。可以点名读,也可两人竞赛朗读。

    4、师: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好,那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用得很好!为什么?生答复。

    5、师: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假设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进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才能。

    6、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课件,欣赏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师引说:桂林的山真奇啊!这座山像什么?这头大象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山?

    (月亮山)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奇啊!

    7、小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举一反三的才能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快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特征。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展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课件出示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

    1、师: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水风光迷人的风景名城。课前同学们通过看图书、上网等多种途径了许多有关桂林方面的,对桂林有了一定的理解。有没有同学的内容是课文没有写到的,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进一步理解桂林。请先在小组内进展交流。

    2、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4、桂林的风光真是太美啦!难怪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板书。

    5、学法指导:

    师:你们介绍得真全面。但是我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弄不懂了,既然桂林有这么多美景,那作者为什么不都一一介绍出来呢?

    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小结: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写作目的,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要做到详略得当,不能面面俱到。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展示课外的有关材料,既拓宽了视野,又加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进步言语表达的才能。

    1、师:漓江的水美不胜收,桂林的山独具魅力。我决定带一台摄象机去把这美景录下来,到底是拍摄山呢?还是拍摄水呢?谁帮我出个主意。

    2、师:失去桂林的山或失去桂林的水,桂林都会失去一半的美。其实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3、点名读最后一段,生评议。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播放课件)

    4、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在“拍山还是拍水”的争论中,学生自悟出山水依偎、不可割裂的道理,领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

    1、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你们想赞美桂林吗?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一种才能建构。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言语来进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化体悟,不断吸收,表达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理论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才能。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首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欢,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学生品读、诵读中互相吸引、互相碰撞、互相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结合学生的习作程度,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展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程度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比照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比照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详细,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在学生理解了桂林水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进展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构造和第二自然段一样。所以,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读书,小组互议,把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写体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可以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展比照来写的。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也是本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典范教材。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一个由中低段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注意力增强,其思想方法开始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可在课标指导下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尤其重要。四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课堂上还应该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客观评价中进步。

    【教法学法】

    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认读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习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特点;进行练笔,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拓展阅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画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预设:品读句子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真啊,真啊,真啊。

    ②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

    作者在写漓江水特点的时候,开始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可相机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回忆学习漓江水特点的顺序点拨学法,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自主体会感悟。

    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④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参看句子②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

    4、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展开语言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小结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在课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3、回顾全文,欣赏桂林山水视频,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配乐朗读: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如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补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读了《桂林山水》一课,请你用笔记下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抒发对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可朗诵诗歌,可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报等等。

    (作业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后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山水的情感;二是综合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课后学习。目的在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各个角落,延伸向40分钟以后,使课堂学习时虽尽而课无穷)

    附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分赞美

    山:奇、秀、险

    总:画中游

    注:次设计为修改补充姚楠囡老师教学设计之作。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

    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学后记:

    对于这类写景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多读有关句子。

    资料提供者:丘艾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学习新课】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林山水,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学习第二段:

    ⑴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 说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⑸ 学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 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林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 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 思考: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 齐读整个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 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林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文为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缺少生活体验,针对这一现象,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最后让学生欣赏我国其他地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淼再次踏上我们的桂林之旅,相信在这次的旅行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你们期待这次旅行么?别着急,我们要过了字词关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词语: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学生开火车认读)

    大家都能顺利地过关,祝贺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们出发了!(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欣赏课文录音:

    1.请大家坐稳船,尽情地欣赏沿途的风光,一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2.现在,谁来夸夸你看到的景色?

    3.你们想不想也来这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三、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汇报学习成果:(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板书:水、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导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 静 清 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1.“静”。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所以说(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怎么样?“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的不流动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

    2.“清”。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浅么?这样写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绿”。抬起头,向远处看,(出示课件)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观察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的句子(课件出示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三个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描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特点后面用的是分号,认识分号)再读,体会分号停顿的时间。

    3、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大海、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大海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其动,通过对比更突出漓江的水有一种奇特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你愿意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师生接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由分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看学习要求: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特点;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 奇 秀 险

    (2)具体怎样描写的?

    2、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有的山像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譬如: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桂林山的“险”。指导读出这种“险”的感觉。

    (2)体会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却”字体会用词的准确。

    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泰山和香山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为什么写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却”字)

    3、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试着结合板书和课件练习背诵。

    4、桂林的山水美不胜收,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教师适时引读)

    五、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观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感受的句子。“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双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边播放课件边解说)“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因为这一句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所以要加双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导语: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此时此刻,山水相融,物我两忘,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读出陶醉在山水之间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优美的风光,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一起来欣赏一组美景,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七、总结全文

    这些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6 桂林山水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奇 秀 险

    教 学 反 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们并不陌生,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这么多年了,现在的教材上仍然保留着这篇课文,可见这篇课文的艺术价值。在这次教学中我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遗憾之点。

    成功之处在于: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于是会很自然地产生去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全文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作具体描绘。但是要让学生领悟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仅让学生从课文中的语句理解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精心收集有关桂林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然而,它的效果却出呼我的预料。教学时,当我出示漓江水的第一张幻灯片时,学生的双眼一亮,不由自主地喊到 “啊,好美的景!” 此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我也为之一震,随即抓住学生这高涨的情绪,让学生说出美在什么地方,如果让你用文字表达你会怎样说,让学生尝试说说。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在学生“欣赏”与“说”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美感,形成主动体会以及独到的见解,并在欣赏中归纳出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描绘出它的秀丽风光。从这一教学过程中让我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让我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2、“重读促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篇文章的文句相当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朗读指导设计,在教学中我也是把这一环节作为我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让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要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和注意几个“啊”字的读音等。还让学生采用“先读感叹句,再让学生读具体描写的部分。”利用这种读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出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接着让学生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学生的思维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同学都想读,能读,爱读,从而读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体会,同时结合语境理解,积极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意思,感受语言的神奇,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自然景物美,还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并从读中领会“先用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及句子的表现手法。”从这过程中使我感触在语文教学种以重视朗读来促进感悟特点,领会写法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3、品词析句,分析表达手法,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有效方法。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在本文的教学中对漓江水、桂林山、以及山水相融的描写,对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生动、具体,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出了淋漓尽致的景象。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对有关的句子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得到深化,使学生自然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充分体会到自然美的存在,而产生热爱自然,热爱桂林山水之情。

    遗憾之点在于:

    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还不够全面。

    常言道,不论有多好的课,都会有遗憾。虽然说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成功之点不少,但遗憾也同样存在,就是我没有注意本文 “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应用。课文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说明自己在研究教材、备课、上课方面,对知识点没有做到全面认真地分析,使教学有一定的知识漏点,让学生失去学习体会机会。

    反思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提炼,努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的领悟。不论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做到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全面的找准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时尽量使学生达到“内容必解,方法必学,道理必懂”的教学标准。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会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领略它独特的美。请伸出手和我一起板书:11、桂林山水。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布置了朗读课文,现在检查预习情况。找四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它同学正音。

    2.课文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对,就是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秀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总领全文。

    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桂林的山水呢?(第二三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感受,所以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总-分-总。

    三、细读感悟

    1.我们先来看第二自然段,借助学习提示品读漓江的水:

    圈出漓江水的特点,找找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先自学,再群学。

    2.学生汇报。漓江的水静、清、绿。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用笔标记)。

    3.指导朗读。A:我们来看这组排比句,把漓江水的特点展现在我们眼前。

    谁先来读一读第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

    看到这么静的水,作者没说很静啊,没说好静啊,而是“真静啊”,让作者感到十分赞叹!你能试着读一读吗?(指两名学生读前半句)。

    静得怎么样?它没有流动吗?只是流动得缓慢,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徐缓的柔和的。(指名读)我们整体来读这一句。(自读)你也乘木船荡漾在漓江这么静的水上,感觉舒服吗?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遍(自读)(指名读)。

    B:不但静,还清,谁来读这句话。

    清到什么程度呢?(指名读)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连沙石都能看得见,,你不惊讶吗?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生再读,指名读)。

    水这么清,说明什么?干净、无杂质、没有污染,在惊讶同时又令人感到欣喜,请你再读表达出这么惊喜。(生再读,指名读))

    C: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水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晶莹剔透,说明漓江的水又纯又绿,让作者感到非常赞叹。请你再读一读。

    5.读到这里,漓江的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迷人。刚才我们根据特点进行朗读,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自读这个排比句)

    每句读时的感受都不同,写水静时感觉欣慰;水清是惊喜;水绿时赞叹。找一名同学配音乐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谁来试试?好美啊!想不想都来试试?增加难度了,背诵读,背不下来的同学可以看书。(配乐背诵读)

    6.我们再来看这一段的开头:明明是写漓江的水,却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为什么呢?

    各种景物都有它独特的美。运用这种对比写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同学们在旁边标记,对比)

    7.我们一起回顾刚才品漓江水美的方法:先概括特点,找修辞手法,读出感情。

    8.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和第二自然段相同,我们学以致用来品桂林的山。

    圈出漓江水的特点,找找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9.学生汇报: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修辞手法:对比、排比、比喻。

    指导朗读:(哪句读得不好读哪句)

    9.这样美的山,这样美的水,山水相依,缺一不可,所以……(指名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山与水交相辉映,作者借景抒情,处处充满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读到这里,我们也会发出一声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前后都引用诗句,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同学们在旁边标记:引用。

    四、拓展

    1.在写景文章中,这篇课文堪称典范,我们回顾一下,它的写作结构是:总分总,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排比、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

    我们也可以仿照这种方法学写身边的美景。我们金恒基的校园环境就很独特,说说我们的校园有哪些特点呢?(宽敞、美丽、干净)围绕校园特点写一段话,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表达你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2.我们请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它写的校园有哪些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课后同学们把这一段再写丰富一些,开头概括,后面结尾总结感受,把这篇文章写完好吗?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4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一课。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八课。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骆、驼、峰、嶙、峋、翡、翠”七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羽”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羽”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能用“骆驼”、“翡翠”、“嶙峋” 在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4学生已经认识“马”、“山”、二个偏旁。

    5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电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PPT课件、桂林山水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是我国秀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那桂林山水的美到底美在哪儿,作者是怎样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美”描绘出来的呢?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随作者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

    二感知课文

    课件播放桂林风光,听2、3自然段录音。

    观赏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你能告诉老师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学习课文2、3段

    四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识字: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3)形声字:认识形声字,初步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

    (4)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

    (5)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桂林山水相关文章

    八、帮助和总结

    《桂林山水》这一方案,符合学生学情,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很高,凸显了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阅读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收集了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等。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查找资料能力、利用网络能力、筛选整理资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因为学生们上网学习偏少,对桂林山水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合作性较差,探究能力不强,今后需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24660.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