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9 09:00:01 热度:591℃

    作者:○●○—共度猫生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颐和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补充颐和园的整体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长廊部分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听范读课文。

    2、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高(耸立)

    (抬头一看)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三层闪闪发光)排云殿大、多(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湖静、绿(像??像??)(向东远眺)城楼白塔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湖比作了()和(),

    写出了湖()和()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的()。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3、交流学习“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听范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三、作业: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3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运用品读学习型教学模式,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利用课件演示等手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课件出示音乐《北京欢迎你》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同学们都去过北京吗?大家今天想不想到北京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图片展示一些北京的著名景点。

    课件出示图片: 长城 故宫 天坛 鸟巢 水立方

    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点?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课件出示颐和园图片)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是保养皇亲国戚身体健康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颐和园参观参观。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 、《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

    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入课文学习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

    (2)出示“长廊”图片。

    (3)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横槛上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美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让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请大家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佛香阁——高大,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课件出示带“滑”的句子。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从课文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3)、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板书:美 大

    (四)拓展延伸,续说美景

    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这几处景色,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1)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你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和所搜集的资料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介绍时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识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情趣,收倒霉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7课《长城》。即使没去过北京,大家也知道北京的许多著名景点,除了长城以外,你们还知道有哪些?

    <评: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个地方。〔播放课件〕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一段描述,猜一猜是说的北京的哪个著名景点?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利象征”,园中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当中;)她,就是北京的:生:颐和园。

    〔板书课题〕

    师:看老师这儿,注意“颐”字的写法,看清笔顺。

    <齐读课题>

    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

    师:谢谢你们为大家带来的精彩介绍。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游览一下北京的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师:据老师了解,你们读课文的方法有很多,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真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解决大屏幕上两个问题。<请同学读题>好,下面开始吧,边读边找,用笔划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数”的好习惯。

    问题:1.初次游览了颐和园你们有什么感受?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用“――”划下来。

    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点。

    〔板书:美丽的大花园〕

    师:如果你是这里的导游,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领游人游览颐和园的美景?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大家也有这么多感受,那么,想不想去细细欣赏一番?

    师:谁愿意当这个小导游领大家到长廊去走走?在小导游的介绍过程中,请游客们总结一下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读第二段>〔板书:长美〕

    师:你们是从小导游的哪句话知道长廊很长的?

    〈评:找的真准确〉

    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老师这也有一句话,〈出示大屏幕〉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2.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请学生读第二句〉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哪一句较好,为什么?

    数字说明,更具体些。

    师:既然第一句好,请你再来读一下第一句好吗?把长廊的“长”读出来。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②“一眼望不到头。”

    师: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长廊“长”的特点,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长廊的“美”?

    ①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你读的真好,能不能领大家读一下?

    <生读>

    师:从图上找一找横槛在哪里?横槛上的画怎样?

    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

    师:据资料记载: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的图画有14000余幅。你从中可以感悟到什么?

    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既然这句话这么好,大家一块读,体会一下。

    <找生读>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长廊的“美”?

    生:“……神清气爽”

    师:你认为哪个词用的比较好,让你感觉长廊很美?

    〔板书:神清气爽〕

    师: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这一句,感受一下。

    <齐读>

    师:长廊又长又美,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把长廊的“长、美”读出来。

    过渡:参观长廊真是美不胜收,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板书:万寿山脚下〕这里有一位小导游,请大家站在山脚下仰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快点找一找:

    ①生:佛香阁。〔板书:佛香阁〕

    师:在插图上找一找佛香阁在哪里?请你给大家指一指,大家说他找得对不对?

    若对:师:你是根据什么找到的?

    若不对:师:大家说你找的不对,你再读读课文中写佛香阁的句子,再给你一次机会。

    师:你们还能望见什么?

    ②生:排云殿。〔板书:排云殿〕

    师:课文中描写“排云殿”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金碧辉煌。

    师:“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的建筑物才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师:由于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显现出金碧辉煌,很有皇家气派,所以,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总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生:〔板书:宏伟(壮观)〕

    师:大家再大声齐读一下这一段,读出他们壮观的一面。

    <评:同学们读的很整齐,声音很响亮>

    过渡:刚才在万寿山脚下从下往上看了万寿山的景色,下面我们就到山顶上去看看,这次老师来当你们的导游可以吗?

    <师范读>

    师:这里可是站得高看得远,由近至远,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景?

    ①“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美的?

    生:这里的颜色特美,有黄的绿的屋顶还有朱红的墙,五彩缤纷。

    ②“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这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湖面的什么特点?

    生:昆明湖的静和绿。〔板书:静、绿〕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注意这次要把湖面的静和绿读出来。谁来说说你还看到什么了?

    ③“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我如果把这里的“滑”换成“划”行吗?〔板书:划〕

    师:我知道大家都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上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讨论一下能不能换,为什么?

    <师巡视,提示>

    ①游船和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行驶很慢。给人们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是在冰上慢慢划动似的。只有这样,有人才能尽情地欣赏。“滑”字展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想法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②如果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字好。

    师:你的想法很美妙,抓住“不留痕迹”这一点来说。

    ③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知道,精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好了。

    师:又有新想法了,请你来说。

    ④你的想法也不错,有点难度了,由“玉”想到平滑。另外,“滑”字还以东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师提示:“滑”字可以组成什么词,“划”字又能组成什么词?比较一下你们组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现在应该理解这里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了吗?这段文字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浮现出昆明湖的美,感受一下那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是啊,谁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现在就请大家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叶走进你们的心里。

    <指名读>

    师:这样宁静的湖,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吧!

    <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请大家再来默读第5自然段,这次自己是小导游,你准备领游人去哪里游览,游览什么?

    生:“堤岸两旁数不清的垂柳”和“小岛上一片葱绿”。

    师:本文中斜率的词语有很多,你们平常积累了哪些和“绿”有关的词语?回想一下,看谁说得多。

    生:碧绿、葱郁、绿油油、翠绿、墨绿……

    师:看来大家平常都很注意积累词语,那我们在写作文时适当的运用这些词,就可以把文章写生动了。

    师:还记得我们走过的石桥吗?它叫什么名字?看看插图,数一数是不是十七个孔?桥栏杆上有没有小狮子?涂上狮子很模糊,文中说:它们“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个句式在课文前面哪个地方出现过?

    师:“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想象一下,它们会有什么姿态?

    <生描述、扮演>

    师:假如你西安再走在十七孔桥上,手里抚摸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你想说什么?

    [板书:有趣]

    师:这么多有趣的小狮子,我们齐读一下这一句,体会一下。

    <评:同学们读得真棒!>

    3.结束旅游

    }和壮观

    长廊长美

    师:可以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一节课我们是游览不完的,有机会大家亲自去游览一番。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万寿山{

    美丽的大公园↓

    山脚下仰望{

    山顶上俯视湖面静绿

    佛香阁

    排云殿金碧辉煌

    昆明湖{

    堤岸

    小岛

    十七孔桥有趣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7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

    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四、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1、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

    2、学习《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应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景点之美和文字之美,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想象、欣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展示”的愿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在自读自悟中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感受景美──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网络查阅 协作商讨──汇报交流 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联想,游戏引入

    1、游戏:

    词语大联想:

    蒜头 花朵 冬天 清水(水仙)

    北京 印章 2008 第一次(奥运会)

    皇家 北京 园林 长廊(颐和园)

    2、配乐简介颐和园: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湖上长桥就像一道飞虹,跨向绿水之中,湖上一座座拱桥婀娜多姿、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称!

    3、激趣引入: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颐和园正在评选最佳景点,诚心邀请你们参加最佳小小景点讲解员的评选,(点击邀请函)想参加吗?

    想一想,如果你是讲解员,你应该了解哪些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呢?

    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很美的课文,读完之后,你肯定会对颐和园有进一步了解。

    4、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请教拼音朋友帮忙。

    二、检查识字,评选激趣

    1、过渡:

    想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不那么容易,得接受评选委员会的考验,敢不敢接受考验?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游戏:

    评选委员会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课文游览的顺序,做好拼图游戏,谁将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

    (师板贴游览顺序图)

    3、祝贺大家都顺利过关,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刚才我们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

    (美)

    4、学习要求:

    你最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

    评委会为各位准备了每个景点的许多资料,你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就来做一做这些事情:

    ⑴ 读一读那个景点的文字介绍。

    ⑵ 看一看相关图片资料。

    ⑶ 最后再说一说景点的美丽之处。最后通过你们的介绍,哪个景点获得的支持者最多,哪个景点将成为颐和园最佳景点,而景点的讲解员也将获得最佳讲解员的称号。

    三、依托网络,自主探究

    四、精读研讨,汇报交流

    1、长廊:

    ⑴ 组长汇报:

    边讲边演示。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组员补充。

    ⑷ 游客质疑,讲解员解答。

    ⑸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长?

    (学生读)

    学生评价。

    (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电脑演示帮助理解)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写作方法: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2、万寿山:

    ⑴ 讲解员解说。

    (山上景物)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指导朗读。

    ⑷ 学生质疑:

    理解“耸立”的含义。

    (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⑸ 过渡:

    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结合图片演示)

    3、在万寿山上鸟瞰: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

    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⑴ 学生按照:

    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⑵ 质疑品读:

    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 品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反复朗读)

    ② 品读:

    昆明湖……一块碧玉。

    你觉得这段美在什么地方?

    (静、绿、比喻)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

    重点轻读:

    静、一镜子、绿、一碧玉。

    (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 品读:

    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

    (结合视频理解)

    ⑶ 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小讲解员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⑷ 讲解员解说。

    ⑸ 过渡:

    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讲解员们带我们去游览。

    4、昆明湖:

    ⑴ 小讲解员解说:

    每位讲解员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

    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⑵ 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回答:

    洞多柱子多、狮子多。

    (结合视频理解)

    5、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

    物多景美。

    五、创作延伸,公布结果

    1、刚才我们随着讲解员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公布评选结果。

    2、教师介绍其他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展示学生电子小报,激发学生课后合作完成。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讲解员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颐和园”。

    2、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边说一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里面是一个口。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字——颐和园。

    3、释题:“颐”是什么意思?“和”呢?“颐和园”又有什么寓意?(“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因此,“颐和园”三个字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再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播放课件,配乐朗读,欣赏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导游,让她带领着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欣赏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 )的颐和园

    2、让学生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3.出示生字词,生认读。

    4.指导书写生字。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批文入情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点,用横线画出来。 (2)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汇报: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教师小结:文中第2、3、4、5这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游览顺序。

    2、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

    (2)同桌互相讨论:课文中哪里直接写了颐和园美丽?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教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生汇报: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

    (4)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生汇报:开头段和结尾段意思一致,首尾照应或首尾呼应。

    (5)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赞叹)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3、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学习行文结构

    (1)请同学们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或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生汇报:①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③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④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⑤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⑥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总——分——总)

    (2)请同学们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分述: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写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教师小结:总分总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写作结构,今后我们也要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

    怎么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平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么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

    2、邀请学生上台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和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一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作业超市(四选二)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修改导游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3、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4、查查资料,了解更多 “我国的世界遗产”。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总起)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总结)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片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出示第3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师:排云殿有什么特点?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从“一排排”中体会出什么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长廊、横槛,画舫”等词语,并能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2. 能理清作者游览路线,知道作者是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通过抓重点字词的方法感悟长廊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长廊的美,并能有所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一.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游览一下几处名胜风景,请你联系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猜一猜这是哪里?出示学过的课文图片,如西沙群岛,长城等表现我国名胜风景的图片,回顾旧知。

    引入课文,师: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地方,它位于北京的西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叫做“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写,提醒学生注意“颐”里面是一个口。(描红口字)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出示图片理解什么是横槛

    2.快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题,齐读

    3.师:现在难度升级了哦,看看你能否填正确呢?出示作业本第5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充分,那你是怎么知道作者先去了长廊再去了其他的几个地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地找找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览顺序

    师:作者先去的地方是长廊,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出示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师:你是从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发现的,真不错。那么接下去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出示四句话,师:作

    者先去了___,再去了___,接着去了_____,最后去了_____。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就是作者游览颐和园的(生说:顺序)也就是说,这篇课文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写的,这是本单元我们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在书上做一下批注。如果刚刚的题目有错误的,也请你马上把它订正好。

    2.整体感知

    师:刚刚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那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师:哦,这是在夸赞颐和园,还有哪句话也在夸赞颐和园呢?(1.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话一句在课文开头,一句在课文结尾,两句话又都是在夸赞颐和园,我们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写法啊?(首尾呼应)

    四.品读课文,游览长廊

    师:作者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它到底美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先跟随作者去游览长廊吧。板书长廊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长廊美在哪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呢? ① “绿漆”、“红漆”,有红的有绿的,颜色很鲜艳,很分明是吧,那就请你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吧。

    ② 一眼望不到头。这说明了什么?(长廊很长)师:是啊,长廊的美首先在于它的长之美。你们有没有过一眼望不到头的这种感受?(大海)。当你远眺大海,一眼望去,也是??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多叫几个朗读)

    ③ 作者又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师: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下文去理解。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自己阅读。请你再圈圈有关词语,作者是怎样把一眼望不到头写具体的?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用上了数字之后就把长廊写得(跟具体了 ),这就是我

    们经常在说明文中见到的一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

    出示长廊图片,看,这就是长廊,师:我刚刚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声,赞叹声,那就请你们再带着惊叹,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B、预设二:你还感受从哪里到了长廊的美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预设1.画数量多。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圈圈画画有关词语,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多。

    每一间 都有 几千幅画 师:是啊,画的数量真多,你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多叫几个读读)

    ②预设2.画内容丰富

    你从哪儿读懂了画的内容丰富呢?(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师:是啊,内容这么多,而且每一幅画都是各不相同的。想不想看看横槛上的画呢?

    ③出示图片,看着这些多姿多彩的画,你想说些什么呢?当想到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在小小的横槛上画出了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④小练笔,假如你是颐和园内的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讲解长廊上的画呢? 各位游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长廊上的画吧,大家请看,这一幅幅画___________,你们看,特别是这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出来) 小结: 这些彩画没有文字说明,但我们却能从中读出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每一幅画都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工匠们的鲜血与智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预设三:

    周围环境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长廊两旁花木很多)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呀? (栽满,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是啊,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首写花

    的歌谣,正月梅花??

    师:长廊不仅很长,画很美,连他周围的(环境)也很美。

    闭上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环境之美吧。炎炎夏日,你漫步于长廊,忽然一阵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风中还夹杂着一丝丝甜甜的荷花香,用力深呼吸一下,立刻冲去了身上的暑热,你有什么感受啊?这就是神清气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荷花还没凋零,雪白的栀子花又静静地开放了,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酝酿,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下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五.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走在长廊上,向前望去,生读___________,向上看,生读___________,环顾左右,生读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把长廊的美写了出来。 师:当走在长廊上,手抚摸着五彩的柱子,想到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建筑,此时你又有怎样的心情?(骄傲,自豪)那就请你骄傲地读一读。配乐齐读。师:读了整段话,你发现了吗第一句话和其他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总分)你观察地真仔细。希望同学们也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多用用这种写法。好吗

    六.小结:仅仅一段长廊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相信园中的其他景色也一定会让我们更加流连忘返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颐和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25503.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