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4 23:00:01 热度:346℃

    作者:静真。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望洞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望洞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古诗词背诵篇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山水之间”古诗词背诵篇目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 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 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现在,我们班班委改选,看着你们,一个个都很能干、聪明,所以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说明你自己的能力何在,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望洞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指名读,师生评价,正音。

    3、读出节奏

    ⑴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来说一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

    (2)四个小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湖 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生答)(板书:山 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男生读)

    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读!(两句诗齐读)

    5、小结全诗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板书:人景)

    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6、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板书: 望洞庭

    湖 月 观察

    山 水 想象

    人 景

    望洞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说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二、学习生字。

    磨半包围结构磨难、磨灭、磨光、磨损

    螺左右结构田螺、海螺、螺钉、螺丝

    三、理解诗意。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简析]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和”字下得精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流荡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了读者。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点。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第二课时

    背诵古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望洞庭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的湖面,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因此,我觉得教学诗歌应该抓好三点:抓字眼: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思路:1、导入揭题。2、组织教学,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3、积累内化,拓展迁移。大致分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接下来说说我预设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后,解题,了解诗人。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先,指名学生读好这句诗,指导学生从“和”中感受──和谐、协调。从“秋月”中读出时间,即秋天的`夜晚。结合看插图,了解诗人当时看到的景物,明确“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和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潭面”指的是洞庭湖面,“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里隐藏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⑵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做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 、“一青螺”指什么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通过朗读,请学生说说这句诗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句诗中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整句诗的意思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3、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请学生读读比较一下。

    课后: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洞庭湖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3、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

    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指导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9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秋月潭面君山玉盘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柔美似水的秋月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交流反馈

    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对比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生:水平如镜的湖面。

    师:把湖面比作镜子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

    5.创设情境读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联想

    比喻

    五小组合作

    1.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

    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

    六、交流展示

    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学板书: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和

    观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在理解诗意的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交流,并进行了古今对比读。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掌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应用。最后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欢的方面。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处理的太过匆忙。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

    望洞庭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课前预习,介绍作者刘禹锡。

    明确: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3.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通过题目中的“望”字,寻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身处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看见了远处的君山、看见了波平如镜的湖面,天上明亮的秋月。(板书:潭面、君山)

    (三)深入研读

    1.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

    明确: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小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板书:青螺、银盘、比喻)

    3.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4.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情感?

    明确:整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地刻画了洞庭湖的山、水、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四)拓展延伸

    运用多媒体呈现其他山水诗,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地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作业:以“我心中的洞庭湖”为题准备演讲稿,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 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

    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

    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

    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官之后,途经洞庭湖时所作,描写了秋天月光下洞庭湖朦胧秀美的景色。月夜里,不见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迷蒙之中只见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月光柔媚,与湖水相映。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像那白银盘里托着的青螺髻,呈现出一派秀丽的景色和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使人感到清心神怡。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虽然遭贬,但是他并不失意伤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诗句写景细致优美,比喻形象新奇,体现了作者想象的丰富。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比喻理解景色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关资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望洞庭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评析。

    1.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2.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4.《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1)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2)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3)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4)“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望洞庭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26625.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