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8 10:20:01 热度:95℃

    作者:濒危物种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范例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范例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愿意生活在:

    A、边城

    B、现代都市

    C、安化

    D、桃花园

    2、你选择的身份:

    A、我若为王

    B、我若为民

    C、加官进爵

    D、隐士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他“质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寻幽探壑、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洗尽铅华、不带滞锈、冠绝千古的妙文——《归去来兮辞》。

    二、整体感知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清·沈德潜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欧阳修

    1、结合注释解题

    点拨:“归去来兮”即“归去”义;“来”为表趋向的语气助词,“兮”是语气词,均无实义;“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补充介绍“辞”的特点

    点拨:“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3、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4、朗读指导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读时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和停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放录音朗读带,体味文章情感、气势

    三、合作探究

    研读文本,思考探究

    1、作者弃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田园将芜”和“心为形役”。

    2、作者归途中的心情如何?

    点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诗人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中间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自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居室转到了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伤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背诵练习、配乐背诵

    四、整合评价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幻想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矣。”(欧阳修)

    “《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

    2、丰富而又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

    本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8226;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显。

    4、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五、拓展延伸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他真的不愿通过仕途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吗?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

    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

    教学过程:

    一、梳理与感知

    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作者陶渊明最后也选择了什么?

    生:归隐

    师:我们来看看文本写了什么?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何归?归向哪?归心何如?

    明确:归去原因(见第一段“质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

    归向:家、田园

    归心何如:急切、喜悦、后悔、自责、厌恶官场,二、问题呈现、分享交流

    (一)教师PPT呈现学生系列问题并加以表扬,请三个小组长上台交流本组对问题达成的共识。

    第一组问题

    问题1:作者辞官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么?

    达成的共识: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田园,也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做官,做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罢了,而且当时的社会是动荡不安,做官的也很难啊,而对于作者来说,与其在人心叵测的官场里博弈,倒不如早早回到他所牵挂的家,他的家不仅仅是逃避官场的地方,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寄托。

    问题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何种志向?

    早已厌恶官场,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回归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天命为乐,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逍遥快活的洒脱情怀,与自然界的万物为友,将自己置身天地,潇洒一生。

    第二组问题

    问题1:作者身心痛苦为何还要希望任职一年?

    达成的共识:

    1、作者家境贫穷,以至于无法维持生活所需,更何况还有很多孩子需要抚养,迫不得已之下才选择做官。

    2、作者做官本质上是为了生计,一年时间虽然无法实现远大抱负,但足以让他维持之后的一段生活,又由于地方官吏爱惜人才,所以作者对于做官还有一丝念想,所以再做官一年,也是他对自己为官的最后期许。

    问题2:作者既心心念念想要回家,为何却不记得回家的路,又为何恨晨光之熹微?

    达成的共识:

    1、作者久不归家,对家附近的事物已经有些生疏,家乡的景物已然与过去不同。

    2、“恨”是遗憾之意。作者遗憾天不亮,不能观赏回家沿途中的风景,反衬作者归家心中喜悦,但这雾茫茫而阴沉,却不应其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略显遗憾。

    3、作者做官地方离家仅100里,但却陷入迷途之中,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急切之情,以至于迷失了方向。

    第三组问题

    问题1:既然作者思乡如此,怀念家乡闲适安稳的生活,且离家不过八十余日,为何归家途中要向路人问路?这个”路“是否还有别的意义?

    达成的共识:大家认为这个路不仅仅只是归家的路,还有陶渊明对人生的追求之路。

    这个问路同时也是一种人生之路迷茫,渐循以索明途的讷问。几乎有种近乡情怯不敢靠近的的慌张与彷徨。情何怯处——

    一是为官无所成,本想为官以“生生”却八十余日而归,违背了家人对他寄托的初望。

    二是有违平生志,志不在此,强扭的瓜不甜。

    陶渊明不断向行人问路,从某方面来说也许是他找回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找到了他真正归属的心灵家园。

    问题2:对于全序最后一句话同学们观点不一,有的认为陶渊明是避世的消极悲观,有的认为他是洒脱的乐天开阔。那么哪一种情绪体现得更多呢,陶渊明归隐的情感有哪些?

    达成的共识:最后我们回忆了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一系列文章,又迁移到另外很多读过的诗词中,有过归隐的欲望的诗人很多,如李白、苏轼等人。不过陶渊明践行的比较彻底。

    古代文人志士都有很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渴望蟾宫折桂,致仕有效。很多人在官场浸淫,文人的玲珑筋骨被玷污,傲立气节被扭曲。他们保持自己的鲜活特性和独立人格实在太困难,像太白先生这样”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千百年才出一个而已。

    “好男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襟怀千秋的夙愿,是万代难平的期冀。我们相信陶渊明并没有失去这种信仰和斗志,他心中的热流包藏着苦痛,但也揉进了看似恬淡平和的归隐。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二)教师肯定学生分享的'成果并指出没有在言语形式提问的不足。

    三、言语实践,感受表达

    1、追问思考:作者在写归家路途中以及到达精神家园后愉悦心情时,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叠词,如“舟遥遥”“风飘飘”,短句,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有酒盈樽”

    押韵,如第三段的四字句押“en”韵。

    2、改写:用三字或四字短句选择一处改写,要求与原文情感一致,注意押韵:

    (1)“引壶觞以自酌,时矫首而遐观。”

    (2)“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

    (a)请一学生上黑板写,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b)学生朗读学生改写的文字并与原文比较效果差异。(板书: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四、提供背景支架,再论归隐情怀

    (一)再讨论:陶渊明归隐情怀积极还是消极?教师提供东晋末期战乱和玄学(道家)流行的背景以及陶渊明的家世。

    达成共识:

    积极的:

    ①儒家倡导“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东晋末期军阀混战、官场黑暗。这样的时代陶潜选择归隐是生存的智慧;

    ②受庄子等道家思想影响。道家提倡“遵循自然规律而生活”,面对社会的纷乱,道家要告诉我们的是,该如何游刃有余地安身立命。他遵从内心的选择,是人的一种质朴清澈,真实率性。

    消极的:

    ①从社会角度来说,人总是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官场黑暗他选择弃官,这是缺少担当、消极避世的表现

    ②从家庭角度说,他要养家糊口,不会种地的他经济上没有太多来源,缺少家庭责任感。

    (二)教师小结:看问题,要学会理性审辩的思维。(板书:归隐:积极/消极)

    五、提升认识皈依精神

    1、周国平的看法: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周国平

    2、推荐书目:宋杰鹏《我心悠悠》董雁《诗说中国明月松间》

    六、教师小结

    追求精神明亮我们永远在路上。陶渊明用他的率性、洒脱,活成了所有人最想要的样子:不为金钱名利而活,只为取悦自己而活。他活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明灯,当世人纷纷成为名利的奴隶时,陶渊明却不留恋、不争抢,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让世人心生向往。

    板书:归家、田园精神家园

    言语形式:叠词、短句、押韵(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原因:儒家、道家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课前做了大量的预习,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经过整合并结合本课教学重点,我补充了言语形式的问题,把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问题来自学生,所以讨论和交流环节学生参与度高,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似乎可以再调整。当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发现“归隐情怀积极还是消极”的问题讨论不深入、不辩证时,是暂时放一放跳到言语形式的发现上还是继续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再讨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备课时想到按照这样的顺序似乎更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的思维,但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后再来讨论思想情感可能学生思考得更为全面、深入,这似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也自然地过渡到对陶渊明归隐情怀的深度挖掘上。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29106.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