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2 14:20:01 热度:676℃

    作者:回魂夜Ⅱ Back ghosts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1

    一、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③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学生介绍作者引入。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释题:题目是一种被动句式,意为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文体指铺陈、记述。

    (二)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一生朗读,并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三)诗歌赏析

    1、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突兀(高耸的样子)洒(散落)罥(挂)忍能(这样)向昏黑(渐进)衾(被子)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见(同现)

    2、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

    (一)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二)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三)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四)欣赏朗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

    (1)“为”的读音

    (2)“为……所”被动句式

    (3)歌行体

    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

    4、朗读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指名读,师生评价

    (4)齐诵

    (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

    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

    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

    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

    怒风洒茅——急

    群童盗茅——叹

    漏雨难眠——悲

    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明确:不是。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

    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五)拓展延伸

    观看视频“杜甫很忙”。讨论看法。

    (六)课堂小结

    带着感情齐读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诵读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八)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3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

    朗读、体味、讨论。

    1、朗诵: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变教知识为教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布置预习,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⑵ 预习课后练习,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

    ⑴ 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⑵ 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⑶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一、出示名言警句,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屈原的画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根据你的理解,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生答)这是著名的`关心人民疾苦的句子。从古到今关心人民疾苦的数不胜数,有屈大夫屈原、诗圣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代的孔繁森等。(边讲边出示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看插图,你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五、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询问学生:“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六、整体感知

    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现实 自己

    群童抢茅 推 关 忧

    无可奈何 己 心 国

    及 民 忧

    长夜沾湿 人 生 民

    忧思不绝

    理想 祈盼广厦 天下寒士

    七、再读全诗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山西民歌中有“唐朝师生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读全诗:

    1、教师范读(富有感情的吟诵),并投影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和重、拖音。

    2、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

    3、学生共同朗读。

    八、能力拓展

    如果有时间,请同学们根据1、2段,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

    九、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现实 自己

    群童抢茅 推 关 忧

    无可奈何 己 心 国

    及 民 忧

    长夜沾湿 人 生 民

    忧思不绝

    理想 祈盼广厦 天下寒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

    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

    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

    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30120.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