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我们要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所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夏天到了,万物复苏,各种草啊、花啊、树啊,欣欣向荣,生长旺盛。每当看到这些,我就想知道它们有多高?看到菜园里的黄瓜、丝瓜就想知道它们有多长?我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多高?多长呢?
生:量一量。
师:是的,我们想知道物体的高度,长度时,只要进行测量,就能得到答案。淘气和笑笑他们想知道课桌有多长,也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学习新知
1.出示PPT(淘气和笑笑测量课桌图),学生观察图,讨论交流。
师:他们分别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生1:笑笑用手拃,淘气用铅笔
生2: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测量的结果。笑笑测得是四拃,淘气测得是五支铅笔那么长。同样一张桌子,两个结果。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1:太乱了,别人听了会糊涂。
生2:应该用同一种工具,这样测出的结果就不会糊涂。
师:如果让你选择测量课桌长度,你会怎样测量呢?
生2:我会选择用拃测量。
师:老师和你一起都用拃测量这课桌,你愿意吗?
生2;老师,我不愿意。因为你一拃大,我一拃小,虽然同样用拃,大小不一样,结果也会不相同。
师:现在发现统一度量单位有多重要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尺子。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生:卷尺,直尺,三角尺、
设计意图:通过淘气和笑笑测量课桌有多长这个情境图,进行交流探索发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出示测量工具(直尺)
学生观察直尺,并回答问题。
直尺上有什么?这些有什么意义?
生:数字,刻度线,cm
师:在这里0表示起点,0刻度线,cm它表是单位
3、认识1厘米
(1)、师:你知道多长是1厘米吗?让学生说说1厘米有多长
(2)、从0刻度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到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让学生说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4)、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5)、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感知1厘米有多长,延伸到其他长度,运用多种感官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4、出示PPT(四只小熊测量铅笔图):让学生判断,它们做法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熊的测量过程以及测量结果,让学生体会如何才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及如何读测量结果。
三、巩固练习
1、
2、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3、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在能通过的汽车下面画“√”。如果想让汽车都通过,该怎么办呢?
4、想一想,怎样用手中的“断尺子”,画出一条长6厘米的线。
设计意图:通过有更次,多角度的练习,巩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练习题的设计灵活多样,突出知识重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经历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长的表象。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老师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要领和正确度量长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1。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 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重点: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B类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教材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99数学广角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益智游戏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火炬小学王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3.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怎样有序的进行排列组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玩,你们想去吗?同学看数学王国到了,可是门是锁着的,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门才可以打开,可是密码是多少呢?提示密码是由1和2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那么这个密码是多少呢?
师:试试看。(课件出示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感知排列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数学王国的大门打开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王国,怎么进不去,同学我们又遇到了障碍,数学王国的'门上还上了一把超级数码锁哦,这把锁的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字其中的两个摆成的两位数,那么这个密码可能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
师:指一名同学猜。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排列出的数字既不重复也不漏掉。
师: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试一试,并记录下来。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汇报?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2。练习
师:同学们我玩个猜电话号码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师:明明没有参加今天的活动,老师想打个电话通知他,可是老师忘记了明明家的电话号码后三位了,只记得后三位是1、3、9的组合,你能帮老师想想看明明家的电话号码的后三位都可能是多少吗?
3.感知组合
师:你太聪明了,老师很感激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好办法(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提到握手,老师又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愿意吗?问题是:如果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师:到底几次,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三、应用拓展
1、搭配衣服
师:数学王国要举行时装表演,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书上连一连,画一画。(学生操作)看看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如果你是模特,你最喜欢穿那套衣服,为什么?
2、猜路线
师:小敏也想通知小兵今天数学王国有活动,从小敏家到小兵家有这么多条路,你能数出来由几种走法吗?
3、买练习本
师:数学王国准备买一些练习本做奖品,每个练习本5角钱,我们现在有这么多不同面值的钱币,可以怎么付钱?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生活中的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问题。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三>、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②、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③、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④、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2、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②、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④、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⑤、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个星期有多少天”的情境以及学过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2、培养估算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7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投影出小熊的问题:一个星期有几天?
2、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
3、投影出课本第80页的图,分角色读一读笑笑、淘气他们的话,从而引出问题:二个星期有多少天?三个星期有多少天?
二、学7的乘法口诀
1、填表格
(1)师: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你能算出这个表格上所要求和内容吗?
(2)出示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这张表格的每一栏表示什么,要求什么。
(3)学生独立填一填,小组内交流一下。
(4)集体交流。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来报告一下你算出的结果?
生: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14天,3个星期有21天……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生:我用加法算。2个星期是7加7,3个星期是7加7再加7……
生:我是这样算的,2个星期是7加7得14,3个星期是14加7得21……
师:真棒。
生:我用乘法算,这样更简便。
师:说得好,你已经会利用乘法算了!看来如果叫你编出7的乘法口诀一定没有问题了。
2、编写7的`乘法口诀。
(1)让学生独立编写口诀,然后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先由学生说一说左边一列的乘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生:1×7=7,表示有1个7。
生:2×7=7,表示有2个7。
……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编写的口诀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
师:他编得好不好?(表扬)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再读口诀。
师:今天编写的口诀里,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今天刚刚接触到的?
生:只有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是刚编出来的,前面几句以前都学过。
师:是的。那刚才你们是怎样算出来后面四个的结果的?
生:我知道六七四十二,七七就是多1个7,42加7就是49了。后面的两句也是这样算出来的。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在计算时既用了乘法,也用了加法。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算的吗?
3、变换形式,记忆7的乘法口诀。
(1)师:我们来想办法把7的乘法口诀记下来。同学们想一想,最关键的是要记忆哪几句?
生:今天刚学的四句。
师:好,那我们先来把它们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学生独立背诵。
(3)交流。
可以让学生齐诵、个别背诵。还可以师生对口令、学生对口令等。
三、练一练
1、完成下面口诀。
( )七二十一
四( )二十八
( )七四十二
五( )三十五
二( )十四
七( )四十九
七( )六十三
( )七得七
七八( )
指名回答(开火车形式)
2、完成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会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3、口算。(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完成第3题。
(1)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2)独立解答。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教师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表扬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
5、完成第4题。
(1)估计一天喝几杯水。
(2)估计一星期喝几杯水。
让学生读题进入估算情境,说一说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再利用口诀算一算:自己一星期大约喝几杯水?培养估算意识。
6、用多媒体课件出现,想一想,看一看,7只青蛙图,看图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共有几条腿?
7、拓展题(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校大门口到大厅的一段路有21米,要在两边摆花。假如每7米摆一盆,需要摆几盆?(用标出花盆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应用7的乘法口诀,可使我们计算得更快,还能解决问题,所以大家要把它们牢牢记住。
2、对口令背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课后记
七、板书设计
一个星期有几天——“7”的乘法口诀
有几个星期 1 2 3 4 5 6 7 8 9
有几天 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得十四
3×7=21 三七得二十一 4×7=28 四七得二十八
5×7=35 五七得三十五 6×7=42 六七得四十二
7×7=49 七七得四十九 7×8=56 七八得五十六
7×9=63 七九得六十三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sheji/3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