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学校工作总结 ]

    学校工作总结 时间:2024-06-03 09:00:55 热度:731℃

    作者:为谁画相思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5篇[精]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5篇[精]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

    第一课《论语》八则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3、《论语》-价值和影响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含意广泛,几乎包括所有做人道理。他说有五种品德算是仁:“恭、宽、信、敏、惠。”又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

    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4、学习课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跟师朗读2遍,

    1)小组内互读初步感知课文意思

    2)句意孔子说:“对于学问道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自学第二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的积累知识;勤奋学习,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5)自学第三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努力求知的人”。

    6)自学第四则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死后会有‘文’这个称号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所以他有‘文’这个称号。”

    7)自学第五则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还又怕丢失掉。”

    8)自学第六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孔子说:“我曾终日不食,彻夜不眠,去苦苦思考,结果没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9)自学第七则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10)自学第八则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识之,知之次之。”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不知不懂却生硬编造,我没这么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认知方法。”

    作业:流利的背诵课文,理解句意,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大学》二则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大学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1、作者

    《大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旧说是曾参所作,也有人认为可能出自战国晚期荀子一派儒者之手,还有人认为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这一点还是比较可靠的。

    2、《大学》成书及地位

    《大学》之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经过北宋程颢、程颐的鼎力尊崇,又经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在经历宋、元以后,《大学》就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教学内容:学习《大学》二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学重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习内容:

    1)上堂课的内容:背诵

    2)跟师朗读

    3)讲解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的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境不乱,心境不乱之后才能深思安和,深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学问道德才能臻于极致。凡物都有根和枝末,凡事都有起始和终结,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4)自学诵读、背熟、理解意思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大

    学》的内容是教育学生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大学》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背诵《大学》二则

    第三课《中庸》二则

    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教育小朋友孝

    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中庸的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中庸,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中庸》二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教学重点: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复习内容: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大学》二则。齐声背诵。讲解内容:

    天赋“人心”叫做“性”,循着本性的叫做“道”,修习“道”的叫做“教”。这道哇!不可片刻离开的啊,可以离开,不是“道”啊。人的天性就决定了人们能够建立起人的社会系统,是一切教育的本原基础与出发点。离开了这样的本原,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能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能够修习这样的天理和天道的,就是我们说讲的“教”了。所谓的道,和我们的生存像鱼和水一样,片刻时间都不能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其实,讲人性,讲人道(人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之

    道)是在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提出,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啊!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西方早了千年哪!

    2)理解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叫做本性,依照这种本性去做叫做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可片刻背离的;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挣到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畏惧小心。3)自学诵读、理解译文、背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理解译文:《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

    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4)熟读小组内背诵作业:背诵课文、理解句意

    第四课《列子.汤问》二则

    教学目的:教会学生谦虚好学是做人最根本的美德。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列子简介: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

    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学内容:《列子.汤问》二则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讲授新课: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动。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理解句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举例说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要虚心认真听讲。同学们有的时候,会对别人不尊重也不以为然。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

    孩子克服这些坏毛病。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小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3)小组内学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4)课文延伸: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人的一生难得遇到知音作业:熟读背诵复述译文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感悟到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人物长廊”里,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游踪”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温馨点击”不仅介绍了作者、作品及相关的知识,而且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活动广角”以对话的形式提示了学习要求,并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最后通过“成长阶梯”这一环节检验学习情况,促进形成和发展。当你学了这些,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4)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

    三、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五、教学措施:

    1、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

    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5、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6人。他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况且,本班男孩子较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家事,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段时间,学生对《三字经》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个部分《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888淫888,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日期

    1《人之初》(节选一)9。14——9。18

    2《子不学》(节选二)9。21——9。25

    3《昔仲尼》(节选三)9。28——10。2

    410。5——10。9

    5《师生》(节选)10。12——10。16

    6《花木》(节选)10。19——10。23

    7《精卫填海》10。26——10。30

    8《大禹治水》11。2——11。6

    9《万世师表》11。9——11。13

    10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11。16——11。20

    11《中国儒学第二奠基人》11。23——11。27

    12民本思想的先声《孟子格言》11。30——12。4

    13《历仕三朝的贤相》12。7——12。11

    14《晏子春秋》12。14——12。18

    15《才华横溢的孔融》12。21——12。25

    16《爱惜人才的孔融》12。28——1。1

    17复习1。4——1。8

    18复习1。11——1。15

    19复习1。18——1。22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23人。他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况且,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家事,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段时间,学生对《三字经》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个部分《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教学采取的基本方法、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七、教学活动安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130人,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前几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三字经》以及古诗文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歌诵读(一)(二)(三)”“古城建筑”“文学巨匠(一)(二)”“对外交流”“传统工艺”“诗陶瓷艺术”十个单元。 “诗歌诵读”: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文学巨匠”:学习屈原、李白、杜甫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传统工艺”领略观赏流传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的风情民俗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里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的情趣。

    六、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七、课时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1

    2.25—2.26

    孔府

    1

    2

    2.29—3.4

    背诵孔府并且交流

    1

    3

    3.7-3.11

    孔林

    1

    4

    3.14—3.18

    小组交流对孔林的理解

    1

    5

    3.21—3.25

    孔庙

    1

    6

    3.28---4.1

    交流对孔庙的理解

    1

    7

    4.5—4.8

    长江之歌

    1

    8

    4.11—4.15

    背诵长江万里图、卜算子

    1

    9

    4.18—4.22

    巴山蜀水

    1

    10

    4.25—4.29

    背诵渡荆门望楚、上三峡

    1

    11

    5.3—5.6

    古楚风光

    1

    12

    5.9—5.13

    交流并背诵黄鹤楼、念奴娇

    1

    13

    5.16—5.20

    吴越音韵

    1

    14

    5.23—5.27

    交流并背诵临江仙

    1

    15

    5.30—6.3

    谜语

    1

    16

    6.6—6.10

    画谜

    1

    17

    6.13—6.17

    谚语

    1

    18

    6.20—6.24

    学智篇

    1

    19

    6.27—7.1

    综合复习传统课

    1

    20

    7.4—7.8

    期末测评。

    1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6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四)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基本理念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第三学段(7至8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唐太宗、魏征、唐明皇、包拯、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政治方面的杰出历史人物;屈原、张衡、王羲之、吴道子、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时珍、康有为等文化艺术、科学名人,长城、泰山、黄帝陵等名胜古迹,诗、词、曲、小说等主要文学体裁。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7.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8.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9.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10.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 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学生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中的《大学》。

    2、弟子规中的总叙及〈入则孝〉。

    3、千字文选句: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4、初三语文课本中的国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以诵读为主,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多形式诵读比赛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视频、录音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3、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游戏“对句、接 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4、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 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人人熟读成诵的目标。

    5、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年级宣传栏等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五、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第三周 语文园地一中的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第四周《弟子规》总叙 <入则孝> (初学,正音)

    第五周《弟子规》总叙 <入则孝>;《千字文》选句(理解,背诵) 第六周《大学》第一段

    第七周《大学》第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五段

    第十一周 语文园地五中的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江苏苏州沧浪亭)

    大学》第六段

    第十二周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第十三周《大学》第七段

    古诗:《过故人庄》

    第十四周《大学》第八段

    第十五周 语文园地七中的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第十六周《大学》第九段

    第二学期

    第一周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第二周 复习《大学》一至九段及弟子规

    第三周 语文园地一中的古诗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情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第四周《大学》第十段

    第五周 语文园地二中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第六周《大学》第十一段

    第七周《大学》第十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十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十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十五段

    第十一周《大学》第十六段

    语文园地六中的古诗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第十二周 古诗词三首 :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第十三周《大学》第十七段

    第十四周《大学》第十八段

    第十五周 语文园地八中的歇后语: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十六周 复习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8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论语》、《大学》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1、“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艺术园林”:主要选取文化长河中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母语文化的独特魅力,继承母语文化的优秀传统,学习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

    4、“风土画卷”:主要选取能够集中体现民族特点的风景名胜和传统节日,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加以体现,让学生了解风景名胜和传统节日的特点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目标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

    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

    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

    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本套课程设计,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人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本套教材包含“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中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包括:《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弟子规》、《幼学杂诗》、《中华改良杂字》、《千家诗》、《神童诗》《随园诗话》、《世说新语》节选部分内容,共17课。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摘抄部分格言警句供同学们欣赏。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的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教学措施

    1、要精心备课,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全面搜集教学材料,做到讲解全面,便于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经典。

    2、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少年儿童的个性生活体验,为他们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拓展学生的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教学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感悟、参与和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丰富情感,获取知识技能。

    5、努力作到四个“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围绕以活动反馈机制为主题,以活动串起学生表现,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0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环境保护的知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本学期主要开展《传统文化》和《安全教育》,下学期开展《传统文化》和《环境教育》,下面我就《传统文化》课程的计划列如下:课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学习传统文化、学会与人交往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课,还要参加学习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培育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点:学会正确地与人交往、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实施进度经典驿站

    1、论语八则一课时

    2、大学二则一课时

    3、中庸二则一课时

    4、列子汤问一课时

    复习经典驿站一课时名人长廊

    1、马援一课时

    2、诸葛亮一课时

    3、岳飞一课时复习名人长廊一课时名胜佳境

    欣赏蓬莱仙境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传统文化中的诗文进行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环境保护

    3、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4、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按计划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1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因入学不久,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

    九 月:唐诗

    十 月:宋词

    十一月:元曲及名人长廊

    十二月:三孔 长江

    一 月:谜语 谚语

    教学时间分配

    每课一课时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2、养成良好品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四、教材的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3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文艺园林”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我们中国人情感的美好。

    “风土画卷”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领略观赏到流传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中国的风情民俗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里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的情趣。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周一课时,每课均一课时。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4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学过的9篇古诗文,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本学期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

    二、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诵读原创经典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设有齐鲁名人、诗歌诵读、名胜古迹、政治人物、宫殿园林五个单元教材选取的'5篇古诗文都比较简短,琅琅上口,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六、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七、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八、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一课时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5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关爱人民,才能使国家安定,使国家富强。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3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

    我们言而有信,说出了就做到,别的人才会信服你。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4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和诚心,表里如一,别人才会相信你。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iaoxue/xuexiao/3647.html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