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有感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12-09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有感4篇【集合】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有感4篇【集合】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拥有深厚的学养,扎实的教育实践,并且他以超乎寻常的勤奋,把一切教育思考记录了下来。这几方面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成为一座活的教育宝库,人们在这座宝库里,可以聆听到许多脍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身为教师的我就经常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我选了其中两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因此,我意识到为何班级中会出现一些不完成作业以及抄袭的情况。因为我的作业布置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对待:由于原有基础情况的不同,有些同学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胜过其他同学,所以他们想要获得尊严感或者逃避惩罚,他们就会索性放弃或以抄袭来获得高分。
老师们应当意识到,作业的布置应当有所区分:一些同学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些同学只布置一道;一些同学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另一些同学做的是比较简单的;一些同学完成的是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另一些同学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但是他们都在此过程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他可以坦率地对老师说:某某地方我掌握了,但是某某地方我还有所欠缺,他的态度是积极的,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
二、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没有一个差学生,没有一个教不会的学生的,每个孩子的心灵都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的每一个幼苗,让他们茁壮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学生,尤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指出他们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是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施,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在他的眼里,上课、评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着奉献——奉献爱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也有同感。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受经验的影响,特别是对特殊学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缺点,但优点还是占大多数的,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发扬优点,摒弃缺点,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健康成长。
在这本书中,令人称赞的、熠熠生辉的理论和脍炙人口的、语言隽永的佳句,比比皆是,从中可以领略和品味到苏霍姆利斯基那些教诲的品位高尚和育人律己名言的内蕴丰富。这些名言佳句将永远激励、指引着我,让我在教师的岗位上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最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
抱着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的态度,开启了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的阅读之旅。本书的文字类似一种谈话,是在同父母们进行谈话,与儿子、女儿们进行谈话,通过列举很多真实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为人父母这一工作的复杂性。
书中提到“育人,培育自己的子女,是公民头等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公民的责任。”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是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当做头等大事,尤其是把学习成绩当做重中之重,从而忽略了“培育”一词的真正含义。
苏霍姆林基认为,“培育”一词除了包含学习方面,更重要的还有人格、道德、劳动等方面的培养。
突然意识到我作为妈妈,也曾一度荒唐的'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眼睛里看不到孩子其他的优点,我被分数蒙住了眼睛,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亲子时光,也给孩子造成了很多困惑甚至是伤害。孩子一度认为我这个做妈妈的非常严厉,一点不爱她,母女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现在想来,我带着偏见来看孩子,孩子当然感知得到,潜意识产生本能排斥。所以当我指出孩子不足之处的时候,孩子总是不接受,也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吭声,就是一声不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大发雷霆,结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亲子关系自然恶化。
我们常常认为是孩子不听话,却从来没有反思过我们自己教育的角度是否有问题。
今后,我要做出改变,努力放大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优秀品质。
书中还有一句触动我心灵的一句话“爱他人只有用爱去培育,如同火焰只有用火去点燃一样”。我在想,我培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的带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呢?这个爱不是“溺爱”,不是“偏爱”,不是“有条件的爱”。
我没有做到,很惭愧!我总是以“爱”的名义去要求孩子,而没有用爱去培育。
最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自勉“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只有每一个人成为合格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才会生活开心、学习进步、工作顺心,真正的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需要经常性翻阅教育类书籍,最近在看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带着求知欲去学习的。同时,他们的性格中保有乐观主义,因而愿意去接受很多新事物、新知识,也愿意去尝试很多新体验。然而,许多老师把学生的一些求知表现视作无理取闹,一味地责备和“纠正”他们的行为;而对于一些所谓“常识”的知识,老师把它们当作学生理应知道的知识,而不加以细心的讲解,学生记不住或答不出相关问题的时候就只是指责。在这些老师眼里,这样做会使学生会更加地努力学习,更加努力地表现;然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会扼杀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渐渐对指责漠不关心,更可悲的是,这样做还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去接受新知,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我对这部分感触较深,这与我实际的教学经历不无关系。在教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议论文时,学生一开始对于文中说理性的.阐述并不感兴趣,甚至课堂上出现不少走神、打瞌睡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原本也打算通过一番严厉的说辞,让他们认真听课做笔记,但我转念一想:这样的方式一旦使用,有可能会使学生对听讲产生不耐烦的心理,而我就必须再次使用同样的方式维持课堂的顺利进行,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对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也不见得有好处。同时我也注意到,他们有时会对我讲的一些补充性的历史背景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他们对课堂内容仍然抱有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点,在后来的课堂中不时就他们表达的看法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这样一来他们的兴趣被提起来了,课堂就开始显得活跃。虽然他们的笔记还是需要我的督促才能完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求取态度。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之后,我对这部分实践更具有信心:课堂管理有时不是通过整肃纪律来实现;将自己的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学生的乐观精神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一种有效、甚至是更根本的课堂管理方式。
就教育学生而言,苏霍姆林斯基还对教师提出:让学生体会到他和老师不是冷冰冰的师生关系,老师在他面前应该展现出活生生的人格;但同时老师要学会控制自己对学生的失望和挫败感,不让这种情绪显露出来。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所有老师来说都是一种点醒。虽然老师也是普通人,有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教师这份职业决定了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情绪,都会影响到他的学生。我们无法揣测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就应该更加谨慎。如若让学生觉察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厌恶和不满,学生或可能是更加自卑,或可能是对老师产生同样的厌恶的心理,这些对于师生关系都是不利的。学生的行为不正时,我们更应该就行为本身进行评判,让学生理解这种行为的后果;而不应该将其过于牵涉到学生的人格品行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度的伤害。
人说“三思而后行”,作为能影响学生的教师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很多,正所谓“学无止境,教诲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代教育名家,用32年时间思考教育这个大话题,所得出的成果影响可谓深远。后人对其教育思想理念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就是其中一部。未来得及捧读全篇,但仅是阅读“教师发展”一章,就有许多收获。其中获益最多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学生求知心态的把握以及对教师做出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带着求知欲去学习的。同时,他们的性格中保有乐观主义,因而愿意去接受很多新事物、新知识,也愿意去尝试很多新体验。然而,许多老师把学生的一些求知表现视作无理取闹,一味地责备和“纠正”他们的行为;而对于一些所谓“常识”的知识,老师把它们当作学生理应知道的知识,而不加以细心的讲解,学生记不住或答不出相关问题的时候就只是指责。在这些老师眼里,这样做会使学生会更加地努力学习,更加努力地表现;然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会扼杀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渐渐对指责漠不关心,更可悲的是,这样做还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去接受新知,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我对这部分感触较深,这与我实际的教学经历不无关系。在我给低年级书院的学生讲授人文知识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对于人文知识,尤其是宗教这一方面并不感兴趣,甚至课堂上出现不少走神、打瞌睡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原本也打算通过一番严厉的'说辞,让他们认真听课做笔记,但我转念一想:这样的方式一旦使用,有可能会使学生对听讲产生不耐烦的心理,而我就必须再次使用同样的方式维持课堂的顺利进行,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对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概念也不见得有好处。同时我也注意到,他们有时会对我讲的一些点提出自己的问题,说明他们对我的课程内容仍然抱有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点,在后来的课堂中不时就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这样一来他们的兴趣被提起来了,课堂就开始显得活跃。虽然他们的笔记还是需要我的督促才能完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求取态度。一个学段的课程结束之时,其中一位同学还选用我讲授的这部分内容作为自己的个人展示内容,让我感到很高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之后,我对这部分实践更具有信心:课堂管理有时不是通过整肃纪律来实现;将自己的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学生的乐观精神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一种有效、甚至是更根本的课堂管理方式。
就教育学生而言,苏霍姆林斯基还对教师提出:让学生体会到他和老师不是冷冰冰的师生关系,老师在他面前应该展现出活生生的人格;但同时老师要学会控制自己对学生的失望和挫败感,不让这种情绪显露出来。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所有老师来说都是一种点醒。虽然老师也是普通人,有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教师这份职业决定了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情绪,都会影响到他的学生。我们无法揣测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就应该更加谨慎。如若让学生觉察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厌恶和不满,学生或可能是更加自卑,或可能是对老师产生同样的厌恶的心理,这些对于师生关系都是不利的。学生的行为不正时,我们更应该就行为本身进行评判,让学生理解这种行为的后果;而不应该将其过于牵涉到学生的人格品行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度的伤害。
人说“三思而后行”,作为能影响学生的教师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很多,我从中体会到的“审慎”只是一小部分,但这份审慎或许就是激发学生求知、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有感,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jskp/nlmy/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