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学反思6篇(优)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学反思6篇(优)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节日》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童谣,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的习俗。
去年教授这节课时,我自认为对教学目标把握的很明确,除了识字外,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记住传统节日以及对应的习俗,拓展点再让同学们记住这些节日的顺序。本来我认为很简单,结果今年再学到三年级下的传统文化单元时,有的同学竟然连清明节的习俗都不记得了。
这次我在外出学习中有幸听到深圳名师赵志祥老师《童谣童趣》的教学,其中包含《传统节日》的教学,让我耳目一新。
赵志祥老师借助“闯关游戏”的形式以古歌谣《弹歌》为引,设置悬念,鼓励孩子们走入童谣的世界。
这节课,孩子们先从《传统节日》学习中了解到节日风俗,认识到“童谣里面有节日”,而赵志祥老师也告诉孩子们“节日里面有童谣”。接着,赵老师带来了自己收集的“春节童谣集萃”。从《过新年》到《贴窗花》再到《过年谣》,最后回到给孩子们带来好奇心和神秘感的《弹歌》。
孩子们的.笑声、童真的回答,听课老师们的掌声与会心一笑,赵老师的课堂全程都是在这样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的。课堂结束,“童谣童趣”的课题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童谣里有童趣,带着童趣去感受童谣。
课堂上的童趣是赵老师的语言。赵老师已年近60,本是磁性的男低音,说话时的尾音却总是上扬的语调,声调高低不断变化,时而向同学们撒个娇,时而给孩子们开个玩笑,带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宛如童真的孩子。孩子们的童趣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把童趣带到学习中,正是赵老师放下成人的身段带领孩子进把童心童趣带到了童谣的学习中。
课堂上的童趣是赵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有趣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是最好的感知方法,这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共识。可是朗读如何可以避免重复的枯燥,开展有效的朗读,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赵老师教孩子们读童谣时,让孩子们学会用手、脚发出节奏,变换速度和音量,这样多样化、多层次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不但有趣,又和童谣“歌谣”的特点相吻合,特别是最后孩子们弯着腰,跺着脚,朗诵着《弹歌》,就像在感受“逐宍”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实在是令人惊叹!
课堂上的童趣是赵老师用孩子们喜欢、适合的方式去教学。赵老师用闯关游戏激励孩子们,处处给孩子们留悬念,用动作演示“打提溜儿”,与孩子们进行“悄悄话”……这些教学方法无一不显示着童趣,推动着课堂上孩子们对“童谣”的学习热情。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赵老师给孩子们灌输传统文化知识的理念,南山、老子、重明鸟、十二生肖、福禄寿等,都在孩子们的学习中得以补充。
今天的学习中,好几位名师都提到了我们给孩子上课前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这节课联系在一起,我要知道的一定要比我上课教给孩子的要多,“大语文观”首先得立给自己,《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我教不教,教多少都是在我有这些知识以后才进行抉择的。我很多失败的教学课例,失败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配合韵文内容,安排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了解节日习俗。
一、帮学助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日期和活动形式。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传统节日的日期不太了解。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日期,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读文和观察插图,充分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对于节日日期,我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比如:在学习“元宵节”时,一个学生说元宵节就在开学报名的前一天。另一个学生马上说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对于清明节,学生了解的很少,着重由自己告诉学生清明节的'日期和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意义。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了不少。
二、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乞巧节和中秋节的来历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课堂上,我为学生讲了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感知乞巧节的美好,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历史起源。有了神话故事的铺垫,学生更加喜欢乞巧节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没有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和相关习俗,让学生喜欢中国传统节日,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三、引导学生确理解准“传统”节日。
文中介绍的七个传统节日,学生都比较喜欢。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我在课后让学生搜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检查学生搜集的资料时,我发现个别学生居然把圣诞节、劳动节、元旦都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令人哭笑皆非。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传统”。在朗读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和家人年年都过哪些节日?是怎么过节的?引导学生感知“传统”的意思。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备学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展现出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效果。
《中华传统节日》是通过语文的综合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依据学情,展开活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华传统节日了解缺失。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华传统节日》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华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画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临了,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让我们过好中华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采用多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活动一: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活动二: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活动三:各小组合作,按专题编辑成书。如《中华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华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华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华传统节日诗词》等。
在教学实践中,让我明白:语文综合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在综合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在共同合作的环境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和研究。语文综合学习是一种较为新颖灵活的教育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相比,它更注重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刻的体验与内化。
本单元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四篇课文,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下说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想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感知传统节日的热闹、喜庆。从而,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活动,再去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呀,刚才老师从教室门口就看到你们脸上洋溢着微笑,你们此时的心情愉快极了,现在呢,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份愉快的心情来倾听一首儿歌,我们开始吧!”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从歌声中探索听到了什么,说一说?能知道它是什么节日时唱的吗?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我在导入语的运用上,缺乏衔接语。并在多媒体出现故障时,缺乏教育机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学会预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解决措施。
在“我会认生字”教学方面,我应该多方面、全方位地去让学生练读,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认读生字,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读能力。在读词这一环节,我应该先让学生齐读这样有利于优等生带动后进生的学习。以后,我会注意对生字加强练读的多样化学习。
在进入课文品读环节,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种节日,并用横线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图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猜测图片描述的是哪个节日,然后让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最后老师出示课文内容,并齐读,从中你知道节日的习俗活动有哪些?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以这样的设计,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节日的了解程度。
最后,提示学生看最后一句和开头,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联系,引起共鸣。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通过问题让学生巩固课文:说说本文所介绍的这些节日有哪些民俗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和吸收。让学生齐读,老师出示划分节奏的课文,一起练习。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从易到难,从浅入深进行解决,我还让学生说一说除了本课学习的传统节日外,你了解的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还有哪些?抓住要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抓住本课教学的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在最后的学写生字环节,我从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占位入手,分析字的框架,需要注意的笔顺写法,并让学生在书本上描红练习,使学生牢记生字的正确书写。但在这一环节,我没有让学生多练习领读,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我会在教学上多多反思问题,并及时解决。
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却一知半解。所以这一主题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是尊老爱老的节日等等。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让民族精神在活动中表现得更透彻。
本主题主要围着三个目标进行教学,一是了解一年有哪些节日以及影响广泛的节日,初步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和习俗;二是掌握一些查找、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学习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处理;三是强化学生对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关注。
今天执教了识字课《传统节日》第二课时,现在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反思。
一、备课思路
《传统节日》是一篇识字课,之前的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识字教学和春节、元宵节的相关诗句,第二课时重点完成后面诗句的文本诵读及理解。因为第一节课已经重点完成了识字以及各种识字方法的指导,所以第二节课识字不再作为重点,那么这样一个略显简单的文本应该如何做挖掘呢?
经过和刘老师的讨论,我决定重点讲解端午节和重阳节,进行来历、习俗、情感内涵、相关文化的补充,对节日进行拓展。然后清明节进行感情读、乞巧节视频展示来历、中秋节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过节的?”。这样详细讲一两个,其余的略讲,来完成整篇文章。最后落脚点在“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中的“圆”字,让学生了解到节复一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节日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
二、听课老师指导意见
(一)瞿校长意见
教学重点不是教会本节课知识,而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所以建议本节课要详细讲一个节日,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学会自己找节日以及节日的相关习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接着进行小组展示。这样通过以精讲指导学法,让学生自主学的方式,来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讲传统文化时,要将文化习俗的古今变化结合起来,例如清明节要祭扫的习俗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文明扫墓,网上祭扫等。旨在告诉学生,虽然人们的节日习俗变了,但是节日的内涵没有变,还是为了纪念亲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节日的内涵。
最后,有一个亮点环节,那就是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说说节日习俗。这里可能因为时间太紧,流于表面,就让几个学生说了说。但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把写出来的东西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对比。比如说,有个学生说“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驱蛇虫”虽然也说到了节日和习俗,但是和原文对比起来,就会发现没有押韵。在这里,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原文的押韵的节奏,更有利于他们学习诗歌。
(二)汤校长意见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深入挖掘语文的味道,这节课拓展的.知识面已经够广了,但是深入挖掘度不够。要讲“字词句段篇”,品读语言,凸出语文味,更进一步还要讲文章的修辞手法,布局谋篇的方法。
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要注意读的层次指导。首先要初步读,整体读,再要层次读,最后要有感情的读,这一次前两个做的不错,但是最后一个感情读的指导不够有层次。例如对“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的感情诵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悲伤”的情感的基础上去读,然后请学生点评,有所理解后,再读,如果还读不好,则老师范读,学生点评,老师还可以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清明节之时,路上细雨纷纷,天阴沉沉的,路上的行人呀,都是沉重的表情”这种悲伤的情感你要怎样读出来?这种指导就比空洞的“有感情读”要有感染力得多。
三、个人反思
结合众位老师的意见,我首先吸取到了以下几点:
1、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要多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培养他们的能力,2、要注重学法指导,教师精讲,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
3、要注重语文味儿的挖掘,品读字词,有层次的指导感情诵读。
4、要挖掘文章的内涵,进行升华点评。
同时,个人也有几个疑问:
1、识字课文的文本品读是不是重点?到底是多样化识字方法的学习是重点,还是文本品读是重点?
2、如何布置学生有效的预习。因为课前我也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节日习俗及来历,还要口头过关。但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很难讲清楚端午节的来历,屈原的故事还需要老师补充完整。在这里,预习时不过关的。也许可以通过将任务具体到各个小组来落实,或是下发学习单的方式让学生学习。
四、小结
以上就是本次课的反思,感谢各位老师的指点。但是仍旧困惑识字课该怎么上?以及“教无定法”和“层次教学”之间有冲突,不知该走向那条路。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06-03
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wenshu/jieri/2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