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节日 ]

    节日 时间:2024-11-09 18:40:02 热度:536℃

    作者:隐-殆尽红颜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集合)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集合)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了“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且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2

    扫墓习俗谈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要到了。在此后的近一个月时间内,人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抽空回乡和家人一起到祖先墓地拜祭,以追念祖先功德,同时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思念之情。由于去年清明节已被国家确立为法定节假日,估计今年清明节当天回乡祭祖的人比往年更多。很多人问:古人为什么选择清明节扫墓?从传统习俗和堪舆学角度讲,扫墓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选择清明前后扫墓很合理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这时,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按照农历的季节划分,立春至惊蛰前一日为春季第一个月,即孟春寅月,惊蛰后至清明前一日为春季第二个月,即仲春卯月,清明后至立夏前一日为春季第三个月,即季春辰月。在清明节,太阳光的直射位置继续向北纬地区移动,这时北温带地区白昼逐渐变长,黑夜相应缩短,天气逐渐回暖,自然界空气清新,春光明媚,景物鲜明,所以叫“清明”。堪舆学认为,清明前后正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换旺盛,正是活人与亡人进行“精神交流”的最佳时间,后人到先人的墓地上去拜祭打扫,会获得一年的心灵平安。先人的陵墓在清明节经过后人的打扫修理和添土护坡,可以防止杂草蔓延和水土流失,使墓地气象一新,生机勃勃。后人看到这种景象会感到祖先的在天之灵已经得到安息,先人虽已逝去,但通过扫墓使先人和后人仍然联系在一起,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应该说,古人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去扫墓是很合理的。

    古人清明节吃冷食

    扫墓时要注意哪些事情呢?在古代,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也有人认为清明节就是寒食节,寒食节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确定的,清明期间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在历史上流传了很长时间,但这种习俗到了近代就几乎消失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个寒食节。不过,现在仍有不少人在扫墓之前吃冷食或食素,他们这样做是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但如果食肉也无可非议。

    扫墓7时至17时最好

    从堪舆学角度讲,扫墓要选择好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来说,上午7时后到下午5时前最好,天还没亮和日落西山时不宜扫墓。如果扫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据说佩戴玉器可以起到稳定精神的作用。扫墓时要衣着整齐,神情肃穆,不要粗言粗语,大声喧哗,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细看别家坟墓和踩踏别家坟墓,或对别家坟墓评头品足,在墓地照相留念也是不适宜的。孕妇、病人、7岁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去扫墓。

    扫墓回来之后,大部分人都感到有些疲劳,这时,应该洗个澡,换一换衣服。按古代习俗,在进家门之前要跨火盆,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除阴气。

    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

    有些人认为,扫墓时忌穿黑色衣服,要穿红色或黄色等颜色鲜艳的衣服,理由是黑色衣服容易招惹阴气,这种看法是没什么道理的,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扫墓时反而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种衣服与扫墓的气氛不协调,还是穿素色衣服比较适宜。

    还有人认为清明节不要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买鞋会招惹邪气,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而已,这个时候买鞋不会给自己带来坏运气。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3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4

    在我的老家,清明的时候都要吃清明果,去给已故的亲人扫墓和请亲朋好友吃饭。清明果是一种青色野草植物和米粉混合做成的,里面包的馅有肉,豆腐干,鲜笋和虾皮等。吃起来软软的,黏黏的,很多人都很喜欢吃,我也很爱吃。除了做清明果,还要去扫墓,这是每年清明节都要做的`事。那天早上,外面下起了毛毛雨,我们一家人换上胶鞋,打上雨伞,一块上山去给我太公和太婆扫墓。山路十分陡峭,但是我们最终还是爬了上去。

    到了墓前,我们先把地上的杂草除干净,然后爷爷在坟头添了些土和草还献上了许多黄菊花,在坟上加草的意思是使下代人更加兴旺发达。之后点上了香,我们一家都拜了拜,最后就差放鞭炮了,只见爸爸拿出打火机,点燃了鞭炮,之后我们就随着鞭炮声下山了,我们一边下山一边欣赏着山下美丽的风景,油菜花黄黄的,桃花朵朵开放,十分美丽。除此之外呢,我们那边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请别人吃饭。爷爷奶奶从下午就一直忙个不停,食物非常丰富,全都是海鲜,客人们吃的都非常高兴。

    清明节扫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回老家扫扫墓,回老家扫墓,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尊重。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5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6

    清明的习俗中,要数古代流传下来的扫墓习俗,对后世影响。即使在那“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该习俗也没有被忘记、被破除。那么,“扫墓”是指什么呢?所谓“扫墓”,是“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的简称,不是真的要人们去打扫墓穴。这样的习俗,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形成。

    比如,《汉书·严延年传》就有“扫除墓地”的记载,不过并没有确定时间就是清明。

    秦汉以前,多是有墓无坟,葬死者的棺木,离地表面很近。因此,“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时,除了打扫卫生让墓地保持干净外,还要用土填补地面的洞穴,防止狐鼠野兔等进入。后来,墓之上堆土形成了坟,但是,堵洞添新土的做法仍然没有改变,扫墓的`说法亦流传了下来。古人选择的墓地,一般说来地势都比较高,于是到墓地去就是往上走,即产生了“上墓”的说法。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7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去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节我都会想起这首诗,而我家乡的习俗却截然不同。每到清明节,不管你多忙都必须得赶回来给自己的亲人烧纸钱,祭拜,如果不这样的话,那就是对祖先大不敬。

    清明节一早,家家赶做祭拜品,我们家也不例外,爸爸妈妈做东西,我就在旁边打下手,妈妈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么“万事兴,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该包纸钱了,他们把一大堆的纸钱十张十张的包了起来,然后又把它晒在太阳下面晒干,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晒干呢?妈妈笑了笑说:“不晒干怎么好烧呢。”

    在晒纸钱时也要吃饭,吃饭前要“叫饭”,就是把饭什么的都准备好后,叫死去的亲人来“吃饭”。说是吃,其实这也是一种礼仪罢了。他们吃完“饭”后,未满12岁的小孩能吃他们吃的'饭,要重新盛饭。

    饭也吃完了,纸钱也晒干了,是时候出发去给他们祭拜了。我们来到祖宗的坟前扫墓,然后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坟前,然后边烧纸钱,边放炮。祭拜后,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情形。清明节,我们家乡的清明节,真是有趣。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9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于是,星期六爸爸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

    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

    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的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是老牛拖慢腿。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是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请了安,向她问好。对她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

    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0

    在我国,清明节前后近一个月时间内,人们会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抽空回乡和家人一起到祖先墓地拜祭,以追念祖先功德,同时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思念之情。由于清明节已被国家确立为法定节假日,今年清明节当天回乡祭祖的人比往年更多。很多人问:古人为什么选择清明节扫墓?

    据小编个人推测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于是便形成了扫墓的风俗。

    当然专家在这方面有更科学的观点,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这时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按照农历的季节划分,立春至惊蛰前一日为春季第一个月,即孟春寅月,惊蛰后至清明前一日为春季第二个月,即仲春卯月,清明后至立夏前一日为春季第三个月,即季春辰月。在清明节,太阳光的直射位置继续向北纬地区移动,这时北温带地区白昼逐渐变长,黑夜相应缩短,天气逐渐回暖,自然界空气清新,春光明媚,景物鲜明,所以叫“清明”。

    堪舆学认为,清明前后正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换旺盛,正是活人与亡人进行“精神交流”的最佳时间,后人到先人的墓地上去拜祭打扫,会获得一年的心灵平安。先人的.陵墓在清明节经过后人的打扫修理和添土护坡,可以防止杂草蔓延和水土流失,使墓地气象一新,生机勃勃。后人看到这种景象会感到祖先的在天之灵已经得到安息,先人虽已逝去,但通过扫墓使先人和后人仍然联系在一起,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应该说,古人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去扫墓是很合理的。

    从堪舆学角度讲,扫墓要选择好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来说,上午7时后到下午5时前最好,天还没亮和日落西山时不宜扫墓。如果扫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据说佩戴玉器可以起到稳定精神的作用。扫墓时要衣着整齐,神情肃穆,不要粗言粗语,大声喧哗,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细看别家坟墓和踩踏别家坟墓,或对别家坟墓评头品足,在墓地照相留念也是不适宜的。孕妇、病人、7岁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去扫墓。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扫墓回来之后,大部分人都感到有些疲劳,这时应该洗个澡,换一换衣服。按古代习俗,在进家门之前要跨火盆,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除阴气。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1

    无论是“扫墓”还是“上坟”,其日期较早是被确定在“寒食”期间,而不是清明时节。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关于寒食作为一个纪念日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根据这种说法,寒食与纪念死去的人确实有关。但是,从汉代到南朝,不少著作都记载了寒食那天的习俗是禁火,未特别提到扫墓。到了唐朝,情况有了变化,寒食上墓不但成为习俗,还被纳入了“礼”的范围。普遍用祭品来祭祀祖先,既流行于百姓之家,皇家也同样遵守。对此,《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相关的'记载。

    然而,寒食扫墓后为何变成了清明扫墓?原因之一是寒食仅在清明前一二日,寒食期间和清明期间在时间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原因之二是寒食禁火只是民间习俗,历代王朝没有硬性规定,有的还不让百姓这样做。加之寒食期间北方还比较寒冷,不宜吃冷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禁火的习俗,吃起热食来了。寒食不禁火又吃热食,就很容易被淡化、被遗忘。清明是不能忘记的农历节气。特别是农民,他们通常都忘不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因此,越到后来,人们越是记住了清明以及清明扫墓,慢慢地忘掉了寒食上坟。经过历代变迁,清明扫墓的内容逐渐定型,包括给坟墓添新土、挂青(实为挂白幡),烧钱化纸和上祭品等等。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2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3

    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上坟、踏青、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即扫墓)之俗,是很古老的。清明节,它作为传统文化,是个布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们,表达对他们的尊重与哀思!

    过清明节,在海南的许多本地人中称其为“做清明”。中年人对清明节十分看重,即使不是作为法定假日,他们也会抽空回老家“做清明”。这说明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了一种后人对已故之亲人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

    清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及尊重。清明是古人传统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奠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非凡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人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使清明成为了国人追思先祖的节日。在清明人们纷纷回乡祭拜祖先,这已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

    踏青去,踏青去。

    这就是中国悠久的清明传统文化。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4

    一、不适合去扫墓的人

    1、孕妇不合适。且不说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各种烟灰影响,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爆竹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从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适去见这些死去的人的,因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妇必须去,那就得用红布将肚子包上一包。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去。

    2、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

    3、三岁以下的小孩不合适。有一种说法是7岁以下的孩子不合适,但其实从命理角度上去看,3岁的更不合适,因为不管从中国的宗教还是国外前世今生理论,都提及3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看到另一个世界。从科学角度上来讲,3岁以内的孩子容易因为扫墓现场的各种条件限制不好携带,外出到一个相对污染比较厉害的地方也容易让孩子生病,也就是不建议带去了,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了。

    4、印堂发暗或眼窝发青发黑的人不合适。印堂发暗和眼窝发青发黑的人处于一个很晦气的时期,扫墓是祭拜祖先,大部分坟墓规则不会是一个很独立的地方,而是要经过不少其他家的坟墓。晦气临门更不合适去穿越阴气扎堆的地方。

    5、重病患者不合适。这个扫墓可不是一个锻炼的行为,大部分坟墓都离住的地方比较远,大部分坟墓还都要走一段路。重病患者需要的是调养生息,不能过度操劳,免疫力低下,身体阴虚,心神漂浮,易遭各种邪气,所以,不推荐。

    二、扫墓的时候不能做的事

    1、不能黄昏扫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给坟墓照相。不利家运,也容易做鬼梦。

    3、不能在坟墓周围的大树下照相。民间有这样容易带鬼回家的说法。

    4、不能在坟墓上大小便,不管该坟墓是否破败。这种行为往往会引来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将坟头的.花花草草树枝树苗带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烛不能带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类,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坟墓前,要么就给孩子吃了,总之不带回家。

    8、扫墓的时候当肃穆严肃,不打闹嬉戏,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辞行为。

    9、不对他人的坟墓进行不友善的点评。

    10、扫墓祭拜顺序别颠倒了。顺序应该是修整―坟头压纸―点香烛―放供品―敬酒或敬茶―烧纸钱―拜礼―放鞭炮-撤供品。

    11、不可在墓区过度亲热,房事。

    12、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的扫墓过程进行拍照录像,此为大不敬。

    13、扫墓回家后不能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回家。进家门前当先清洗鞋底。

    三、清明节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1、不能选清明节谈婚论嫁,更不可选清明节结婚。

    2、若生日是清明节,注意要规避黄色的鲜花,当地风俗若有推迟会提前办的,应该遵循。

    3、不要在清明节当天去拜访他人。

    4、清明节自己没空去祭拜先人的话,不可胡乱承诺,否则当年运势不会你想要的。

    5、清明节前中后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说法和习俗,有这个风俗的地方当遵守为佳。

    6、外嫁女儿一般不能回娘家扫墓。但有部分地区不忌讳这个,根据地方风俗来不会错。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5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清明节还有那些习俗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蚕花会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节日,有着许多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都是我们重要的财富,我们应当重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欢迎大家转载和分享。分享网址:http://www.xs27.cn/wenku/wenshu/jieri/29203.html

    热门栏目